“精准防+智慧救” 解码重庆水上公安“防救”新体系
“今年三峡工程175米蓄水任务已圆满完成,两江水面愈发开阔,亲水步道更近了,但江面之下也暗藏危机。”连日来,在江岸消落带踏勘水情的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巡逻民警不禁感叹。
今年以来,肩负中心城区公共水域治安管理主责的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治安支队,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全市意外溺亡人数同比下降13.3%,成功救援遇险群众940人。数字背后,是这支队伍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推动水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懈探索。
体系重构: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
“我们的工作,必须从‘事后救’向‘事前防’转变,而预防的关键在于协同。”分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周信说。为此,治安支队积极推动将溺水防范救援高位切入今年全市“河长制”工作体系,实现了从公安“内部循环”到社会“协同共治”的转变。

“我们的角色更像是‘催化剂’和‘连接器’。”周信介绍,针对未成年人这一高风险群体,支队牵头联动市教委、市委政法委的相关部门,共同部署防溺水工作,并签订合作协议,将“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的责任链条拧紧压实。通过覆盖全市的滚动督导和针对性的复盘研判,推动防护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有效遏制了未成年人溺亡事故。
智慧预防:从“人海战术”到“精准布防”
超大城市的水域公共安全管理,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效能。治安支队充分依托“智慧河长”平台的数据和感知能力,与警务要素深度融合,构建起“江、岸、空、网”立体防控网络,推动预防工作走向精准化。

“隐患在哪里,我们的整治力量就投向哪里。”通过动态排查,支队建立了分级分类的涉水安全隐患台账,并策动全市公安机关精准整治了1064处风险隐患点。更让群众有感的,是江岸边那些橙色的公益自助救生点。“我们推动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一块宣传牌、一个救生圈、一件救生衣、一根救生杆、一个救生包),确保群众在紧急情况下能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支队民警表示,目前建立的1600余处公益自助救生点和投放1.76万余件救生装备,已成为江岸线上一道道醒目的“生命保障线”。
专业救援:从“被动处置”到“主动赋能”
当险情发生时,高效的救援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治安支队持续深化“河长+警长”机制,并创新构建起“118+N警快救”水上应急救援机制,其核心便是整合与赋能。
在这一机制中,治安支队负责规范制定、协调调度和专业指导,而作为关键变量的“N”,代表广泛发动和培育的社会救援力量,他们是救援体系的重要延伸。通过制定详细的救援工作指引、组织专业化培训练兵,支队不断壮大和规范社会救援队伍。目前,由支队直接联系和指导的社会救援小组达82个,水域最小应急处置单元387个,超过5000名社会力量被有序纳入“宣、防、劝、救、导”工作体系。

从体系构建到科技应用,从专业救援到人文关怀,水上分局治安支队这套聚焦于水域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的新体系,正以其精准的布局和专业的响应,在重庆的两江四岸默默筑牢城市的“平安堤坝”。(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