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赋能产业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基因赋能产业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11-06 13:0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红色,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产业链,是乡村发展的经济骨架。当红色基因与特色产业链相遇,不仅能让红色精神焕发时代活力,更能为产业链注入独特竞争力,构建起“红色铸魂、产业强基”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红色基因是产业链的“精神密码”,赋予产业独特价值。红色资源不是静置的历史,而是可转化的发展优势。江西井冈山依托“红色圣地”品牌,将红米等农产品与革命故事深度绑定,打造“红军的一天”体验式旅游产业链,游客在重走红军路的同时,购买红色文创和特色农产品,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陕西延安把南泥湾“自力更生”精神融入苹果产业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南泥湾苹果”红色品牌,产品溢价率达30%以上。这些实践证明,红色基因能为产业链赋予文化内涵,让普通产品变成“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特色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产业链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与群众生活、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避免“空心化”。贵州遵义在辣椒产业链中融入“长征精神”,党员带头攻克种植技术难题,建立“红色车间”吸纳脱贫群众就业,既让辣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又让“攻坚克难”的红色精神在生产实践中代代相传;山东沂蒙依托“沂蒙精神”发展文旅产业链,组织农户参与红色情景剧演出、红色民宿经营,让群众在增收致富中亲身讲述沂蒙红嫂的故事,实现“传承红色基因”与“发展产业”的双向赋能。当红色基因融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红色精神就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从纪念馆走进生产车间,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景。

红色与产业“双向赋能”,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红色基因赋予产业链灵魂,产业链为红色基因注入生命力,二者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甘肃会宁将红军长征精神与马铃薯产业链结合,组建“红色先锋队”对接市场、推广技术,推动马铃薯从“土疙瘩”变成“金豆豆”,全县马铃薯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湖南韶山围绕“伟人故里”打造红色文旅全产业链,串联红色景点、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红色引领、多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5000余农户吃上“旅游饭”。这种融合不仅壮大了乡村产业,更让红色精神成为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当前,部分地区红色产业链仍存在“同质化”“浅融合”等问题,有的仅贴红色标签却无实质内容,有的重旅游轻产业导致效益单一。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深挖红色资源的独特内涵,避免“千村一面”;要注重产业链延伸,推动“红色+农业”“红色+文旅”“红色+文创”多业态融合;更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让红色精神成为产业链发展的“红色引擎”。

红色基因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产业链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让红色基因浸润产业链,让产业链传承红色基因,定能让红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鲜亮的底色,让产业成为群众致富最可靠的保障。(文/黎川县华山镇人民政府 鲁斌)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