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融合+数智赋能”打造库区共富样板
——德化县水口镇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典型案例
水口镇位于德化县东北部,面积260.31平方公里,地处福州、泉州、三明三市交界地带。境内涌口水库是大樟溪源头之一,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433平方公里,2005年投用至今累计发电9.66亿度,折合调节水量144.9亿立方米,库区移民1093人。自2006年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来,水口镇秉持“库区当景区建设”理念,多措并举持续改善移民生活环境与发展条件。近年来,依托2000万元省级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补助资金,在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平台建设、夜景工程打造方面精准发力,逐步实现宜居宜业、移民富足、乡风和谐等六大目标,有力推动库区繁荣稳定。
一、扎实推进前期工作
为精准推进德化县涌口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建设,前期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座谈+线上问卷”三重方式征求库区1093名移民意愿,累计召开座谈会8场、走访移民户320户、回收有效问卷986份,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需求,最终确定“生态优先、文旅带动、数字赋能”建设方向,移民意愿采纳率达95%以上。
该项目直接覆盖涌口库区全部移民,间接辐射水口镇湖坂村、村场村等周边5个行政村约3000名群众,产业端可带动民宿经营、农特产品销售、景区服务等就业岗位,预计惠及280余户移民家庭,实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委托福州润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实施方案,结合水口镇“6大国字号生态品牌”资源禀赋,衔接《德化县乡村振兴规划》《水口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营可持续性三方面深入论证,明确“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平台建设+夜经济培育”三大板块,方案经泉州市水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强。
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上,预计年均吸引游客量增长30%以上,带动移民人均年增收超6万元;社会效益上,可完善库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率;生态效益上,能改善移民人居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移民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且三大效益均设置量化指标,为后续验收提供依据。
该项目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村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统筹协调项目推进。此外,同步强化监督责任,聚焦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核查、资料审查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项目依规高效推进。
二、依法依规强化项目监管
德化县涌口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规划于2023年12月19日经泉州市水利局审查通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德化县涌口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水口镇“库区数字化运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涌口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内湖夜景),委托福州润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并编制实施方案。
中天昊建设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受项目法人委托,对德化县涌口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示范区3个项目实施施工阶段的监理。监理单位依据监理合同、施工合同、设计文件和水利行业质量标准、规范、规程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监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进度与投资。
目前项目累计已拨付资金1862.5179万元。
示范区3个项目均严格遵循对应行业规范,按既定时间节点顺利完成全流程验收,且验收程序完全符合行业标准,无任何违规简化环节。在项目资料管理方面,实行“专人归档、同步收集、双重备份”的严格机制,所涵盖的资料种类齐全,包括立项批复、勘察设计文件、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监理日志、质量检测报告、验收报告、财务凭证、影像资料等;所有资料不仅内容完整,无关键信息缺失,格式也严格按照《水利工程资料档案管理规程》进行装订,并采用纸质及电子双重备份的形式,统一存入镇档案室专柜妥善管理。
三、推动移民实现共富
示范区各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或运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成效尤为显著,药膳一条街、三大广场及2380平方米停车场等投用,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大幅改善移民区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便利度与幸福感;“库区数字化运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打造的“五福水口”平台,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与治理场景,通过整合旅游服务、电商销售、乡村治理等功能,构建“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上线后累计访问量超7万次、吸引近5千人次关注,服务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年销破百万;内湖夜景工程创新推出岱仙湖水上灯光秀,以水为幕展现德化特色,并串联周边多元业态激活全域旅游,如今全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收入达2.66亿元,带动移民通过从事商品销售、环境维护等工作,自主经营农家乐、民宿户,人均年增收超6万元,推动移民实现共富。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调研,面向涌口库区1093名移民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78份。结果显示,移民对项目建设成效的满意度达99.2%,其中“非常满意”占比90.5%;97%的移民认为项目“切实改善了生活品质、增加了收入来源”,88%的移民表示“愿意主动参与项目后续维护与乡村治理”,群众认可度与参与积极性极高,未出现负面反馈。
四、积累经验扩大效应
坚持民需导向,筑牢乡村振兴“群众根基”。涌口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前期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座谈+线上问卷”三重模式,全覆盖收集库区移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诉求,移民意愿采纳率超95%,精准锚定“生态优先、文旅带动、数字赋能”建设方向。项目落地后直接覆盖全部移民,带动移民就业、创业,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99.2%的移民满意度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聚焦多维协同,构建乡村振兴“融合格局”。涌口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依托水口镇“6大国字号生态品牌”,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数字治理、产业培育深度联动,既通过绿化亮化等改善移民生活环境,又借“五福水口”数字化平台带动农特产品年销破百万,更以岱仙湖灯光秀串联业态,实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这种“生态打底筑基础、产业造血增收益、数字赋能提效能”的模式,精准践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协同范本。
强化规范管理,夯实乡村振兴“项目保障”。涌口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前期衔接上级规划,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方案并经专家评审,确保科学性;中期严格规范招投标,委托专业监理把控施工质量、安全与资金拨付,保障合规推进;后期按行业标准完成验收,实行“专人归档、双重备份”管理资料。这套“事前科学论证、事中严格监管、事后规范留存”的模式,确保项目“建得好、用得上、可持续”,为乡村振兴项目落地提供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突出成果转化,放大乡村振兴“辐射效应”。涌口水库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建成后,不仅带动移民就业创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超6万元,更辐射周边5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推动库区从“个体增收”迈向“全域共富”;同时总结形成可推广经验——建设方案获省级部门肯定、做法刊发于《省委调研内参》、岱仙湖景区入选国家典型案例,既提升项目影响力,更以“德化样本”为全国同类移民后扶项目、乡村振兴共富实践提供借鉴,实现“一地实践、多地受益”的辐射价值。(吴婷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