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湖州非遗音乐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教学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韵新声:湖州非遗音乐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教学纪实

2025-11-06 14:2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晨光熹微,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州地方音乐与戏曲赏析》课堂中传来阵阵古朴的歌声与琴音。这看似寻常的教学场景,实则是一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对话,是传统音乐在高校语境中“活化”与“再生”的真实写照。作为“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核心课程,该课堂已成为湖州山歌、安吉民歌、梅溪大鼓书、湖州琴书、三跳、滩簧、湖剧与龙舞等地方非遗以当代表达方式融入青年心灵的重要平台。

湖州师范学院自2010年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湖剧)”以来,始终以守护与传播地方传统文化为己任。2022年1月,音乐学院启动《湖州地方音乐与戏曲赏析》课程筹备,团队历时两年深入田野,系统采集多种湖州地方音乐不同形态的音视频资料与口述史料,力图建构完整的湖州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谱系。

2025年春季,该课程正式开设,并迅速成长为“非遗进校园”教学实践的标志性成果。在2025年2月21日至6月6日的教学实施期间,课程通过演唱示范、现场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地方非遗项目在高校课堂中“活态传承”,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

多元非遗入课堂,传承人与学者同台共授

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集结了湖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音乐类非遗项目。湖州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亚琴带来了《造桥夯歌》《船歌》《螃蟹调》等劳动号子;湖剧表演艺术家肖明芳带来了湖剧经典唱段《烧香堂书》;安吉山歌与大鼓书代表性传承人游有娣演唱了《童养媳》《车水歌》以及大鼓书《吕布戏貂禅》等地方曲目,生动再现了茶山生活和民间故事。此外,湖州琴书表演者邵玖佳带来《白娘娘·水没金山》一曲,展现了吴语艺术的细腻风采;湖州市文化馆戴育莲老师则通过《十二月花名赋》《竹别林》唤起了古老民俗的时代共鸣。

更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学院充分发挥“传承人+学者”的双师教学优势。刘大海教授从音乐学角度解析传统音乐的文化源流;颜铁军教授从历史视角梳理民歌的迁徙图谱;周媛副教授讲授湖剧艺术特色;崔伟副教授分析长兴百叶龙的结构与表演技法;张芳芳老师则带来对江南丝竹、道教音乐与桑蚕仪式音乐的文化解读。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了多维度、沉浸式的学习体系。

互动教学引共鸣,传统音乐焕新生

与传统课堂不同,非遗音乐课程采用了“听、学、演”一体化的互动教学方式。在山歌课上,学生们逐句学唱《对花》《乱说歌》,与传承人共鸣共唱;在琴书课上,青年学子学习湖板技巧,打击声与弦音交织成别样和声;在大鼓书体验环节,青年之声与民间之韵融为一体,演绎出传统与青春的交响。

音乐教育专业大三学生江易芝说:“当吴侬软语从自己喉间流淌时,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声音里的乡愁。”这种体验式教学,让传统艺术不再是课本中的“知识”,而成为心灵中可触可感的“共情”。

教育路径有深意,文化传承润无声

“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一项课程实践,更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传承工程,展现出深远的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学术整理与数字化存档,濒危的传统音乐形式得以科学保存,成为族群记忆的“声波密码”;一批如《龙腾钱江赋》《竹别林》的新作在保留三跳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推动非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表达;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与亲身参与中,逐步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情感纽带,激发认同感与归属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让非遗艺术在润物无声中走近青年、融入校园、走向未来。正如一位学生课后感叹:“原来非遗艺术离我们这么近!”

守护民族声音,探索传承新范式

音乐类非遗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传声筒。湖州山歌中的劳动图景、琴书里的历史传说、湖剧中的方言美学,共同铸就了湖州文化的独特身份。

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湖州师范学院不断探索“课程嵌入+双师教学+学生参与”的音乐非遗传承路径,打通“学术研究—艺术实践—教育传播”的全链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教育范式。

在青春的声音中再生古老旋律

当日落染银德清湖畔,非遗课堂暂告一段落。但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青年学子的心田发芽。那些演唱时飞扬的眉梢、讲解中闪光的镜片、教室中回荡的古调新声,正默默诉说: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玻璃展柜中,而在活态传唱里、在人心相传中。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非遗教育的深意:让古老音乐在青春声音中焕发新声,让文化记忆在时代语境中续写新篇。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