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根基工程,书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根基所在、活力之源,唯有让乡村产业强起来、旺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三农”根基。
产业振兴,首在科技赋能提质效。“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这正是破解传统农业“低效低质”困境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但乡村产业“科技应用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仍较突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转化需要更多“加速器”,既要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广智慧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让种养殖更“智慧”;也要培育乡村科技人才队伍,通过“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扶持”等机制,让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扎根乡村。正如“洛川苹果”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分拣技术,实现从“好果子”到“好品牌”的跨越,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产业振兴,要在融合发展拓空间。单一产业难抗市场风险,多元融合才能延伸价值链。近年来,形成了“农业+加工+旅游”“农业+电商+服务”等多元模式。从“潜江小龙虾”形成从养殖、加工到餐饮的完整产业链,到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正让乡村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复合经营”转型。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等模式,让农民从产业增值中分享更多收益。
产业振兴,贵在文化铸魂树品牌。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藏在“土特产”的文化内涵里。“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为乡村产业注入文化基因提供了遵循。当前部分乡村产业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文创产品生硬堆砌元素,乡村旅游仅停留在“看风景”层面。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深挖乡村文化富矿:既要保护传统技艺、民俗风情,让老字号、老手艺成为产业招牌;也要创新表达形式,将农耕文化、民俗故事融入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让“土特产”变成“文化品”。实践中,许多村庄通过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宿,实现了“一片风景带活一方产业”,证明文化赋能能让乡村产业更有温度、更具竞争力。(文/黎川县樟溪乡人民政府 毛慕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