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群像: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力量
人工智能(AI)正加速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准。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它将推动着传统实体经济实现革命性的升级换代”。这意味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准已由AI确立,其对生产方式和产业基础的重塑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的权威声音也指出,智能体时代已经开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智能体(AI Agent)作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正深刻重塑科研、生产与生活的底层逻辑。AI驱动的自主智能体将不再仅是被动工具,而是能够主动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系统,预示着数字经济从量变走向质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迅速崛起,展现出系统化视野、跨界整合能力和人文科技理念,成为驱动技术与产业结构性变革的中坚力量。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演讲,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并展示AI创新案例。这一代青年科学家正站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舞台前沿。
本文聚焦五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科技从业者:戴国浩、张纹川、肖弘、罗弼文和韩璧丞。他们分别从历史洞察、能力构建、实践路径、伦理视角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诠释了青年科技群体如何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系统化力量。在国家战略科技体系中,他们以理性客观的姿态和清晰的逻辑实践,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能动角色。
戴国浩:青年引领工业革命的新规律
“许多人将人工智能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纵观前三次变革,每一轮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浪潮中,青年人都贡献了重要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戴国浩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上如此强调。戴国浩以生动的历史回顾提出了青年主导工业革命的规律:18世纪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提出突破时年仅31岁;19世纪推动交流电革命的尼古拉·特斯拉也是在31岁左右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发明晶体管的威廉·肖克利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三十出头。这些实例表明,30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历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引领者角色。
戴国浩还指出,AI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传统技术从实验室突破到获得社会认可往往需要数十年:例如光纤通信原理发表43年后相关成果才获诺贝尔奖。而AlphaFold算法问世短短6年后,其核心贡献者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表明,在人工智能时代,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显著缩短,更有利于年轻一代迅速崭露头角并取得成就。戴国浩将人工智能形容为一项“充满朝气的事业”,呼吁青年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同时也提醒重大突破离不开代际协作——需要前辈专家的指引和青年才俊的创造力融合发力。
总体而言,戴国浩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在今日中国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澎湃浪潮中,青年是当仁不让的“弄潮儿”,他们继承前人经验又勇于开拓创新,为技术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张纹川:系统化竞争力与跨界整合能力
作为“青年科技实践者”的代表之一,第二次创业的张纹川展现了如何构建系统化竞争力的能力结构。早期,他的创业起点是算法设计与硬件系统研发,项目曾在圈内获得广泛关注,但团队却在商业化环节受阻。这让他意识到:技术强度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竞争力,能在系统中形成联动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壁垒。于是张纹川调整了方向,并创立高新维创科技(WIRTUNE I&T),将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演进”,提出“让创新形成可复用、可扩展、可演化”的理念。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演进”的理念转变,意味着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对技术整合能力、资金储备和客户耐心都提出了极限挑战。他牵头设计的“维创智脑”(Wirtron IntelliCore)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该方案立足于城市级别的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通过跨域协同与自动化执行架构,试图解决传统治理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但张纹川也坦言,尽管系统原型已完成多轮验证,真正的落地推广仍困难重重。如何打破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守住隐私与安全的底线,仍是数字化治理实践中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在他看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包含多层面的能力结构:首先是宏观系统视野,能够从全局高度审视复杂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其次是跨界整合能力,善于将人工智能、数据治理、自动化控制等不同领域的技术融会贯通,形成协同效应。第三是务实的工程执行力,将系统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兼顾战略思维与工程实践的路径,使张纹川在不断试错中逐渐靠近“系统化竞争力”的雏形。
这条路仍然充满挑战。张纹川的探索表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正试图从底层破解复杂系统的难题,他们的实践不仅是技术本身,也在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方法论的基础。
肖弘:工具方法层的创新实践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革命浪潮,Monica的创始人肖弘选择了一条聚焦工具方法层的实践路径,敏锐地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大众可及的应用产品。2022年,当ChatGPT横空出世引领AI技术革命之际,肖弘迅速捕捉到这一信号,创立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并开发出AI浏览器插件“Monica”进军海外市场。Monica是一款基于浏览器的大模型智能插件,让AI走出实验室,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它具备上下文理解与执行能力,可读取屏幕内容、自动回复邮件,为大模型应用找到了具体落地的载体。
2025年,肖弘团队再接再厉,推出了通用型AI智能体——Manus。作为通用智能代理(Agent),Manus能自主调动各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被看作国内Agent领域“打响第一枪”的创新之举。然而,这一尝试并非没有波折。Agent赛道的竞争激烈且变化迅速,行业标准尚未确立,用户认知也仍在培育中。产品在推广中屡遇技术验证、市场教育与监管合规的多重挑战。
他并非AI底层模型的开发者,而是专注于应用层创新,在复杂生态中找到AI落地的合理路径。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产品差异化、在合规要求与创新速度间取得平衡,成为长期课题。肖弘主张创业者应以博弈式思维应对技术变革,在不确定性中灵活调整策略。肖弘的案例也代表了青年科技创业者的另一股系统化力量:他们以工具方法创新为切入点,将跨学科的新技术融入具体场景,快速迭代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尝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撬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罗弼文:技术伦理与公共价值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中,青年创业者罗弼文的故事凸显了技术伦理与公共性相融合的价值取向。29岁的罗弼文毕业于美国名校,曾在硅谷创业,2018年毅然带着团队和技术回到武汉光谷,立志用AI实现“数字人人为我所用”的愿景。他关注的是如何将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通过数字技术普惠大众,让“有事儿就问专家”成为每个人都享受得到的服务。为此,他专注于数字人(Digital Human)技术开发,希望打造出不同领域的AI专家替身,为普通人提供心理疏导、医疗陪诊、导游讲解、教育问答等专业服务。这种理念体现了鲜明的公共价值导向:即打破优质知识和服务的门槛,让科技成为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公平可及的工具。
罗弼文的公司于2024年更名为“数命科技”,寓意探索“数字生命”的边界,并提出了让技术惠及大众的愿景。他主张科技创新应兼顾伦理与普惠,避免技术壁垒制造新的不平等。在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中,团队推出了AI数字人导游“小兜”,应用于武汉滨江旅游巴士,游客扫码即可与虚拟解说互动。这一案例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智慧与温度,也体现了罗弼文所强调的——技术应服务社会,而非凌驾于社会。
这是青年科技人对技术伦理与社会价值的思考的体现,青年科技力量并不只是埋首技术本身,更在思考“技术为了谁”的问题。他所秉持的人文理念是,让科技更有温度,为大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这种对技术伦理和公共性的坚守将确保科技发展不偏离以人为本的初衷,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韩璧丞:机器智能之上,更需人文关怀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的主旨演讲中,韩璧丞发起呼吁“机器智能之上,更需人文关怀”。
当新兴技术直抵人类生命体验的深处,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成为关键命题。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以脑机接口(BCI)技术的创新实践,提出了人文关怀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大约十年前还是哈佛大学博士生的韩璧丞,首次接触到脑机接口前沿研究。这项技术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使失眠患者快速入睡,这令他深感震撼。他回忆道,当时内心既兴奋又有些遗憾:兴奋于技术竟能如此迅猛地改善人的生活状态,遗憾则在于传统脑机接口设备过于庞杂笨重,难以真正走进寻常百姓。正是出于“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的初心,韩璧丞决心投入BCI领域,他于2015年成立了强脑科技并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突破。
在不断技术攻关的同时,韩璧丞始终强调以人本关怀引领方向。他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未来数字化的发展,“不仅是让机器变得更智能,更是对人类本身的关怀提升”。这一论述点明了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应是增强人类福祉,而非仅追求机器性能的突破。韩璧丞将脑机接口视为连接“数字智能”与“生命智能”的桥梁,致力于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健康和能力延展。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尖端科技赛道,韩璧丞坚信中国的创新应当也能够兼具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他期待各方携手,将脑机接口与AI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建立起来,共同引领这一关乎未来的领域。
韩璧丞认为,技术与人文并不对立,反而可以相辅相成。越是尖端的科技,越需要注入人文关怀的灵魂,才能确保其发展方向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正以他们的敏锐、勇气和善念,探索着人类与智能深度融合的未来,让冷峻的技术焕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
结语:青年科技力量托举产业变革之未来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迈向产业高端升级的关键时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戴国浩从历史视角总结规律,坚定了青年担纲技术变革主力军的信念;张纹川展现系统化思维和跨界能力,打造出引领未来的综合竞争力;肖弘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工具理性,将AI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创新应用;罗弼文坚守技术向善,以数字人开拓公共服务新领域;韩璧丞融合人文关怀于前沿探索,让尖端科技更具温度。正是这些各具专长又怀抱共同理想的青年群像,构成了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的系统化力量。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机遇期。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唯有依靠大批具备系统化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才能驾驭这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确保中国在新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今日之中国青年科技群像,既是创新时代的奋斗者,也是民族复兴伟力的重要承载者。他们的实践证明:青年兴,则科技兴;科技兴,则国家强。在人工智能赋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青年正以系统化的智慧与力量,谱写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变革的崭新篇章,为构筑未来发展的坚实底座贡献着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