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文脉作序旅为章,金银滩头满庭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海海北:文脉作序旅为章,金银滩头满庭芳

2025-11-04 14:1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秋时节的青海湖北岸,金银滩草原已褪去夏日的喧嚣,泛黄的草浪在风中起伏,一直绵延到远方的雪山脚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这片曾经见证过共和国核武研制壮举的土地,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传奇——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将各族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晨光熹微中,同宝山观景台上人声鼎沸,前几天的一场大雪让这里的气温下降了许多。来自青海西宁的李清月裹紧了羽绒服,望着眼前青海湖与雪山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忍不住赞叹:“这里不仅风景美,更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精神力量。”她的身旁,几位当地牧民正在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流利的普通话中偶尔夹杂着藏语和青海方言,亲切而热情。

这种各民族其乐融融的场景,正是海北州近年来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

金银滩草原。蔡得军摄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海北州精心策划的一系列非遗活动在全州各地绽放异彩。

——在海晏县,聚焦非遗演出核心,以灵动舞姿、悠扬唱腔传递非遗魅力,12场精彩表演轮番上演,吸引1500余名群众驻足观赏、互动参与;

——在祁连县,非遗进景区模式依托景区客流优势,非遗产品实现高效转化,既丰富了游客的旅途体验,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市场化动能;

——在刚察县,锚定“非遗+旅游”核心主线,精心策划6场非遗主题活动,既有非遗、歌舞走进景区的精彩展演,也有沉浸式非遗传承实践体验;

——在门源县,19场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多元非遗文化,成为此次双节非遗活动的“销量冠军”。

这种跨越民族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非遗传承中,更在精品文艺创作中绽放光彩。

卓尔山的文艺演出。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今年五月和六月,大型民族舞剧《那时,金银花开》先后在西宁成功演出。这部由海北州推出的大型舞剧,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背景,讲述了金银滩草原农牧民为国防建设离开故土的感人故事。

国家一级导演丁伟带领创作团队,历时近八年打磨剧本。七十岁高龄的他每天坚持在排练现场,对每一个舞段、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舞剧以纪实文学作品风格和纪录片艺术形式,讴歌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赞美了那些为“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演出现场,当“离别相约”的篇章展开时,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海晏县达玉部落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洛桑尖措的父辈正是原221厂建设和牧民搬迁的见证者。“我的父母就是原矿区牧场的牧工,送牛奶的那一幕再现了他们当年的生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体现了各民族同胞大迁移的感人故事。”演出结束后,他激动地表示,作为核二代,要继续用歌声传唱原221厂的感人故事。

海北民族舞剧《那时,金银花开》首演。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舞剧的成功,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团结精神的当代诠释。据了解,该剧是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2023年山东——海北双向交流演出项目。“我们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舞台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北,走进海北,热爱海北。”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在同宝山,这片昔日的无名山峰如今已蝶变为集红色教育、生态研学、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环湖最佳观景平台。据了解,海北州坚决扛起青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三个走在前列”使命担当,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同宝山时提出的工作要求,以“海北实干”精神精耕这片热土。

同宝山风景。蔡得军摄

沿着13.7公里的“将军梁”公路攀援而上,这条串联青海湖全景与原子城红色记忆的景观道,已成为青海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天路”。达玉五谷至同宝山公路仅用两个月建成通车,创下了“海北速度”。2025年6月以来,同宝山接待游客27.21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突破1.84万人次。

同宝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壮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红色底蕴。山上复原的空军高炮师营房历史场景、军事装备模型,以及山下建设的同宝山空军高炮师陈列室,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开放一年,就接待研学团队142批超6000人次。

近年来,海北州深挖同宝山红色资源,派员赴中央军委、陆军空军档案馆查阅原221基地、同宝山驻军官兵英烈事迹,编辑出版《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等图书19套26册,征集革命文物63件。联合省委党校、青海师范大学等机构,串联原子城、金银滩、同宝山,开发打造“追寻十二营红色足迹保家卫国显担当”等现场教学课程。

与此同时,海北州以“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爆点”的策略,通过品牌活动突破季节限制。环青赛收官之战“同宝山绕圈赛”、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闭幕式、中国原子城同宝山登山大会等顶级赛事先后在这里举办。精心策划的“青海湖开湖季”“生态露营季”“青海湖观鸟季”“冰雪徒步大赛”等活动,将同宝山塑造成全季旅游目的地。

2025年鲁青双向交流“海北非遗·海北优品进山东”活动走进山东烟台。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更重要的是,文旅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优先吸纳当地牧民从事管护、讲解、服务等工作,带动30余人实现月均收入3500元。开展非遗培训,扶持15户开设手工作坊,年销售额超50万元。2024年带动周边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5%,显著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夕阳西下,同宝山渐渐笼罩在暮色中。在山下的达玉五谷村,卓玛才让正在自家的手工作坊里忙碌着,她制作的藏族刺绣产品通过景区和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以前只能放牧,现在既能传承民族手艺,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她说。

而在不远处的同宝山户外基地,来自山东的年轻摄影师张浩正在调试设备,准备拍摄星空。“这里不仅有绝美的风景,更有动人的故事。我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的魅力。”

同宝山景。蔡得军摄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站在同宝山观景台上眺望,青海湖在月光下泛着微光,远处的原子城纪念馆灯火通明。这片曾经为共和国核武事业默默奉献的土地,如今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见证着各族儿女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编织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未来。(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蔡得军)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