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精神瑰宝——安远县越国世家家风家训焕新彩
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一座始建于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的“越国世家”宗祠静静矗立。2003年夏,文物考古人员在文物调研中发现了这座承载着钟氏家族千年记忆的建筑。历经五百余年岁月洗礼,它所承载的越国世家家风家训,不仅延续着钟氏家族的智慧与品德,更成为当地文化脉络中璀璨的精神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越国世家宗祠:历史与建筑的文化印记
宗祠源起:跨越千年的家族传承。越国世家宗祠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家族。钟绍京因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公元710年),受封越国公,成为唐代南方首位宰相。其后裔钟日腾为避战乱,于南宋嘉定戊寅年(公元1218年)携家眷从兴国竹坝迁至安远,其后人钟元声定居筼筜村(原名员当村),为纪念祖居地“竹坝”,特在“员当”二字加“竹”字头更名“筼筜”。明成化三年(1467年),钟绍京嗣孙主持兴建宗祠,以“越国世家”命名,彰显家族荣耀。
建筑特色:藏于细节的文化密码。宗祠为两进三厅带门廓和前后院结构,进深60.39米,面阔11.34米,建筑面积416.48平方米,采用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与穿斗式木梁构架兼具特色。门额“越国世家”四字楷书庄重威严,门楣饰有龙头、双狮戏球等雕刻,瓦顶鸱尾、船型门楼等细节均蕴含吉祥寓意。祠内悬挂的清乾隆“圣旨”匾额,是朝廷褒扬族人钟翔鹏之母杜氏教子有方的见证;“椿萱衍庆”“画荻余辉”等匾额则颂扬着家族长寿与德行传承。历经明万历至民国年间6次修缮,宗祠保存完整,先后被列为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筼筜村也于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家风家训:文献与故事中的精神内核
家族记忆:文字与人物的生动诠释。钟绍京的小楷巅峰之作《灵飞经》,以“笔势飞动、刚柔并济”传递着治学严谨的家风;清代诗人钟元铉的《石湖草堂诗集》,借“道脉已传千载后”暗喻家族文脉赓续;乾隆年间任四川江津知县的钟翔鹏,拒收贿赂、兴修水利被百姓称“钟青天”,其母获御赐圣旨的故事,成为家族“忠孝廉洁”的鲜活典范。这些文献与轶事,共同构成了家风家训的生动载体。
宗祠活动:融入日常的教育传承。每年正月,宗祠举办的“迎灯彩”“抢花轿”等民俗活动,通过“廉字大鼓”等形式警示族人廉洁自律。更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10月彭德怀率红军曾在宗祠驻扎休整,严明军纪、打击土豪的红色故事被写入族史,让“忠义报国”成为家风新的内涵,使宗祠成为红色教育与家风教育的重要阵地。
核心内涵:穿越时空的价值坚守。越国世家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在千年传承中愈发清晰。“忠孝为本”是家族底色,从唐代钟绍京匡扶唐室,到近代族人投身抗战,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崇文重教”成就家族兴盛,宋代迁居后钟氏广设私塾,明清两代走出18名进士、13名举人,“学田”资助贫困学子的传统延续至今;“勤俭廉洁”是立族根基,明代钟氏靠水运致富却明令“奢靡者罚”,清末商人钟日盛捐资修路“每文钱皆公示”,“圣旨匾”“节孝牌坊”成为廉政教育的直观教材。
当代焕新:家风传承的创新实践。如今,越国世家家风家训正以多元形式融入当代生活。赣州市启动古祠堂保护工程,对宗祠实施分级修缮并挖掘“红色+廉政”文化功能;安远县将其编入《客家古建筑志》,开发“家风研学路线”。2023年秋季,筼筜小学在宗祠开设“开学第一课”,通过诵读家训、体验传统技艺让青少年感悟“耕读传家”内涵;当地社区引入家风理念,举办故事分享会、法治讲堂,让老宗祠变身“普法宣传地”。
随着筼筜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宗祠成为文化旅游亮点。2024年3月,“赣州市摄影家协会旅拍摄影俱乐部安远长沙乡创作基地”揭牌,家风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游客在参观中感受传统家风魅力。草根歌手袁景椿、青年艺术家魏彩瑜等当地名人还以慈善义演形式,为家风传承注入公益力量。
越国世家宗祠不仅是钟氏家族的精神图腾,更是中华传统家风的缩影。从唐代忠勇到红色记忆,从科举佳话到当代传承,其家风家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安远县通过文物保护、教育普及、文旅融合等举措,让这一“活态遗产”持续滋养人心,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着珍贵的历史镜鉴。(文/图 唐姝虹 杨培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