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干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2025-11-04 10:5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推动政策落地、服务群众需求、引领发展方向的核心力量。无论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还是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稳固。

党员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需以“务实”破难题。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政策若“悬在空中”“落不了地”,也无法惠及群众。在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可能是村民出行的“断头路”,可能是农产品外销的“梗阻点”,也可能是老人就医的“烦心事”。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意、察实情,把政策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用“接地气”的办法解决“家门口”的问题。例如,有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修水渠、建冷库,解决灌溉和农产品保鲜难题;有的社区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便民服务队”,上门为老人办理医保、代缴水电费。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把实事办实,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到群众心坎上。

党员干部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需以“创新”谋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党员干部不仅要“带头干”,更要“善引领”。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乡村建设的难题,党员干部需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路径:或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或借力电商平台,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山东某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樱桃种植,从引进优质品种到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再到发展采摘游,让村民人均收入翻番;浙江某村干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品牌,让传统手工艺品成为“网红产品”。党员干部的创新思维与担当精神,正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

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守护者”,需以“初心”聚民心。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为民”,党员干部作为治理的“主心骨”,既要化解矛盾,更要凝聚人心。面对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复杂问题,党员干部需秉持“公平公正”原则,耐心倾听诉求、积极协调解决,避免“一刀切”“简单化”;同时,要主动融入群众,通过“民情恳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把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有的社区党员干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定期走访困难家庭;有的村干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新风。唯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群众信任,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员干部的形象,就是党的形象;党员干部的作为,直接关系党的威信。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务实的作风解民忧、以创新的思路促发展、以真诚的态度聚民心,才能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文/黎川县潭溪乡人民政府 樊忆)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