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翼,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为翼,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2025-11-04 09:4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产业振兴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升级,而科技创新正是破解乡村产业“低效循环”的关键钥匙。在种业领域,“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加速攻克突破性品种,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让粮食单产提升有了技术底气;在生产端,智慧农业落地生根,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东北黑土区的智能灌溉系统、南方丘陵的无人机植保,让传统农业加速向精准化转型。

链条为脉,构建融合发展生态圈

乡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融合,唯有打破一二三产业的壁垒,才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迁。求是网指出,产业融合需“立足自身优势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向二产加工、三产服务拓展”,这一逻辑在多地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在湖南水田河,豆腐产业已形成“黄豆种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全渠道销售”的完整闭环:200亩专用种植基地保障原料供给,“豆腐宴”挖掘文化内涵,直播带货打通销售终端,村民从种植、加工到服务各环节均能分享收益,真正实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这种融合发展并非个例。在粮食主产区,从“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到粮油深加工产业园建设,从仓储物流配套到品牌精品培育,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创造新价值;在生态优势区,“森林粮库”“海上牧场”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让绿水青山通过产业融合转化为金山银山。正如政策所强调,只有“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让乡村产业既有“厚度”又有“广度”。

民生为本,筑牢利益共享共同体

产业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水田河,黄豆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 +农户”模式,加工环节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销售利润按比例反哺村集体,形成“产业链上建共同体,利益链上享分红”的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家庭农场 +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日益普及,完全成本保险、种植补贴等政策托底,让农民从“单纯劳动者”转变为“产业参与者”。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利益共享的底线要求。通过“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以“科技组团式帮扶”提升产业可持续性,让脱贫人口稳定融入产业链条,这种“开发式帮扶”远比单纯输血更具长效性。正如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产业发展的成果,终究要装进农民的“钱袋子”,才能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乡村产业振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从耕地保护到科技攻关,从链条延伸到利益共享,每一步都需要政策精准发力、科技持续赋能、社会广泛参与。当更多乡村像水田河那样,让特色产业有科技支撑、有链条依托、有民生温度,乡村振兴必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文/黎川湖坊乡人民政府 黄飒逵)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