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城管以“如我+”行动破解垃圾焚烧厂困局
今年以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管局深度践行“如我+”行动要求,将企业发展痛点、群众关切焦点作为行动发力点,聚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低负荷运行”这一突出难题,以“如我+攻坚”“如我+协同”“如我+服务”的全链条实践,既为企业纾困赋能,又筑牢生态民生底线,让“如我+”行动的成效体现在政企共赢、生态向好的生动图景中。

兴国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的“核心枢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发展与县域生态民生保障。此前,受县域垃圾产生量波动影响,该厂日均垃圾进厂量仅375吨,设备长期“吃不饱”导致低负荷运转——这不仅让企业陷入“能耗高、产能荒”的经营困境,更让群众担忧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不彻底”风险加剧,成为制约发展与民生的“卡脖子”问题。县城管局以“如我+”行动为指引,将心比心感知企业焦虑与群众关切,迅速将该问题列为“如我+营商环境攻坚”重点事项,锚定“政企协同、双轮驱动”思路精准破局。
“如我+跨区联动”,织密垃圾供应“保障网”。得知企业“无米之炊”的窘迫,县城管局主动跳出“县域思维”,以“如我是服务专员”的担当姿态搭建协作桥梁。针对县域内垃圾量短期难以提升的现实,多次赴赣县区城管部门对接协商,站在“两地生态共治、资源共享”的角度反复沟通,最终达成“赣县四个乡镇垃圾定向输送至兴国焚烧发电厂”的合作共识。为让合作落地见效,牵头制定了《跨区域垃圾清运实施方案》,像“管家式”服务般明确运输路线、频次及环保标准;开通专属运输专线,配备4辆密闭式垃圾运输车并全部加装GPS定位与视频监控,实现“收集点—发电厂”全程可追溯,每日稳定调运垃圾45吨。考虑到运输企业成本压力,主动对接县财政设立专项补贴,从根源上保障合作长效运行,用实打实的行动填补垃圾供应缺口。

“如我+农村治理”,拓宽垃圾来源“主渠道”。在跨区域调运的基础上,县城管局秉持“如我是乡镇干部、如我是农村居民”的视角,深知农村垃圾“散、乱、运不畅”的痛点,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专项行动。两部门组建联合排查队,对全县25个乡镇垃圾收集点开展“地毯式”排查,换位思考“群众倒垃圾是否方便、清运是否及时”,现场整改“收集点不足、清运滞后”问题5处;新增村级垃圾收集点86个,配备分类垃圾桶2300余个,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置”的闭环体系。针对农村垃圾分散的特点,创新“小型转运车+集中调度”模式,为每个乡镇配备3-5辆小型转运车,先将各村垃圾“化零为整”集中至乡镇转运站,再由大型车辆统一运送至发电厂,彻底解决农村垃圾“运不出、运不快”的难题,让农村垃圾成为补充焚烧原料的“稳定来源”。

“如我+”实干担当,换来“多方共赢”好成效。在一系列精准举措推动下,兴国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均垃圾处置量稳定提升至420吨,设备实现满负荷运转,能耗成本显著下降,企业经营活力全面激发。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城管局始终站在我们的角度想问题、解难题,帮我们彻底摆脱了‘低负荷’困境,让我们能安心搞生产、全力保民生!”与此同时,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的“三重共赢”。
此次攻坚实践,是兴国城管践行“如我+”行动的生动缩影——以“如我”之心找准问题症结,以“+力”之举破解发展难题,既彰显了城市管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的理念转变,更让“如我+”行动的民生温度、实干力度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文/图 吴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