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团结答卷”:海北藏族自治州正以文旅为桥,绘就共融新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原上的“团结答卷”:海北藏族自治州正以文旅为桥,绘就共融新图景

2025-11-03 14:3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采访告别后,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磊发来的这条微信,让我心里暖意涌动。这位操着山东口音的援青干部,初见面时便带着一股子爽朗——聊起在海北的日子,他坦诚地说:“刚过来那会儿,心里真不是滋味。陌生的环境、离家的孤寂,晚上跟家里视频,看着老人孩子,好几次都想打退堂鼓。”

可这份不安,很快被同事们的热情驱散。“扎西东珠局长想到我初来乍到,天天拉着我跑项目、看现场,从原子城纪念馆的展陈细节,到非遗传承人的走访路线,一点一点给我讲海北的文旅家底;其他同事也总把藏乡的奶茶、牧区的糌粑往我桌上送,说‘李局,多吃点,适应了就不想家了’。”说起这些,李磊的语气里满是感激,“现在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局里的工作流程、项目进展我都摸得差不多了。未来啊,我就想把山东的文旅经验和海北的资源好好结合,实实在在为海北文旅发展出份力。”

李磊的故事,不过是山东援青干部群体的一个缩影,更是海北州各族干部群众携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呈现。而这份“鲁青两地携手同行”的温暖,早已融入海北的山山水水和文旅脉络里。

沿着西海镇的街道前行,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在这里交织。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旧仪器、复原的221基地一分厂场景,静静诉说着一段跨越民族的奋斗史:当年,汉、藏、蒙、回等多民族科研工作者、牧民群众、解放军战士拧成一股绳,连草原牧民都主动举家搬迁支持国防建设。“您看这份牧民捐赠的旧毡房,”讲解员指着展品说,“这就是‘国家至上、民族团结’最实在的证明。”如今,这里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更成了各族青少年的“思政课堂”,情景党课、口述历史采集活动轮番开展,让“两弹一星”精神里的团结力量代代相传。

不远处的海晏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同样人气十足。上半年刚接待了数千名青海大学师生和本地中小学生,展柜里的“虎符石匮”文物,见证着古代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互鉴。“我们还和山东临沂联动,把体验馆纳入鲁青‘红色研学线’。”工作人员介绍,前不久刚有一批山东学生来这里,和本地孩子一起听历史、做手工,成了好朋友——就像李磊和扎西东珠局长他们那样,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情谊,总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慢慢升温。

若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那艺术便是情感的桥梁。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不懈努力下,舞剧《那时·金银花开》早已成了“网红”——这部打磨八年的作品,把金银滩草原农牧民为国防事业舍家搬迁的故事搬上舞台。当藏族小伙索南的青稞酒、科研人员罗丁的图纸随着舞步呈现,看过的观众常常红了眼眶。这部剧不仅在西宁火了,还作为鲁青文旅合作项目赴山东交流,和话剧《草原之子》形成“双剧联动”,让民族团结的赞歌越唱越远。

在海拔4024米的同宝山景区,风里都带着精神的力量。几天前,青海省2025年重阳节“再登同宝山重走将军梁”徒步登高活动在青海湖同宝山正式启幕。300余名省内外徒步爱好者、退休老干部及老年朋友齐聚高原圣境,以登高望远的传统方式共度重阳佳节,在徒步中感悟红色底蕴、领略生态之美。“站在这里才明白,当年各民族‘休戚与共’不是空话。”当天现场一位来自江苏游客的感慨依旧回响在耳边。

不止红色地标,海北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团结的故事。143项非遗项目、171名传承人活跃在城乡,前不久“海北非遗·海北优品进山东”活动,在烟台、威海等市一亮相就吸引了1.5万余人次现场参与,线上直播更是超8万人次观看;“雪山花海”“湖畔花田”等旅游线路里,岗什卡雪峰景区融入民族元素,1-5月就接待游客23万人次;“村BA”覆盖30个乡镇、吸引4万余人次观赛,祁连赛马大会上,特产展销与赛马热闹同行,岗什卡“冰雪+体育+文旅”模式还带动160余名牧民就业……文化暖了人心,旅游富了口袋,体育聚了人气,各族群众的心越贴越近。

“接下来,根据局里统一的既定安排我们还要打造民族团结主题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用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海北。”李磊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期待。从原子城的红色记忆到同宝山的精神高地,从舞剧里的情感共鸣到非遗中的文化传承,从李磊与同事们的携手同行到各族群众的并肩奋斗,海北州正以文体旅游为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高原生根发芽,开出常开长盛的“石榴花”。这份写在高原大地上的“团结答卷”,既有历史的厚度,更有民生的温度,正等着更多人来品读、来续写。(文/图 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吕玮)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