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带头打破“35岁上限”是一个积极风向
近期,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公告显示,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在报考要求上,此次国考主动打破以往35岁的报考门槛,在促进就业公平的道路上迈出标志性的一步,引发社会各方好评。
人才招录机制迎来革新,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都有了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的机会,不仅为许多求职者打开了新的求职大门,同时也有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服务能力也随之提高,需要专家型、技术型公务员来承担相关工作。35岁左右的年龄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正是许多人才在职场上的“黄金期”,吸纳这部分人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此政策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报考机会,使具备丰富社会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够加入公务员队伍,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更多元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视角。
随着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整个公务员人才梯队如何做好衔接、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打破相关职级的年龄限制,是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大龄考生进入体制,会面临一些心理落差。同样是35岁,25岁考入的已经工作了10年,而大龄新人则刚刚开始工作,在后续的职务晋升、职级评定等方面,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劣势。大龄新人进入公职队伍,身边同级别的人却是年轻人,同龄人有可能成了自己的领导,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可能会影响队伍的稳定。
国考打破“35岁门槛”,这只是推动社会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公平的一小步,未来还需要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给职场上的“能力本位”正名,也是为无数被年龄困住的求职者松绑,让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不再因年龄错失机会。另外,可以在社会企业职工招聘—入职—职业发展的全链条上发力,既要堵住隐性就业年龄歧视的漏洞,也为不同年龄层劳动者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
年龄放宽并不意味着降低录用标准,无论国考还是社招,打破“35岁门槛”还意味着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才都能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必将为我国的高质量就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遂川县委宣传部 谢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