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法院:深耕“邻”距离司法,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民法院美林法庭创新打造“近邻法官工作室”,通过“润土、植根、育苗、成林”四步工作法,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努力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
以“如我在诉”之念浸润亲和温情之“土”
南安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诉”司法理念,像滋润土壤般将司法温情渗透到案件的每一个环节。
便民服务,拉近空间之“邻”。南安法院科学划分窗口服务区、自助查询区、休息区等功能区域,提供老花镜、饮水机、急救药箱、免费WIFI等便民设施,设置清晰的指引标识,让当事人感受到“家”一般的便利与温暖,消除疏离感。
茶桌调解,消弭心理之“邻”。该院设立温馨的“茶桌调解室”,一壶清茶,几张圆凳,法官与当事人围坐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话家常、论事理,有效缓和对抗情绪,今年来,以调解、撤诉的形式办结案件492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速裁快审,提升效率之“邻”。该院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启动速裁快审程序,大幅缩短审理周期。同时,开设“晓邻直通车”,通过微信公众号、热线等渠道,直通民意,快速响应群众的法律咨询与求助,让司法服务跑出加速度。
以“纠纷化解”之力厚植和谐邻里之“根”
南安法院聚焦“共建共享共护”,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社区茶话会,听邻声、知邻意。法院法官定期走进社区,以“茶话会”的形式与居民们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法律问题,从中捕捉潜在的纠纷苗头42个,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
厝边法官站,驻邻里、解邻忧。在辖区溪美街道白沙崎社区设立“厝边法官工作站”,法官定期“驻点办公”,在群众家门口提供专业法律指导75人次,将矛盾消弭在基层一线。
小区微治理,聚邻力、创邻和。该院主动参与小区治理,针对公共空间使用、宠物饲养、垃圾分类等常见邻里纠纷,协助社区制定居民公约,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的邻里环境。
以“法治阳光”之暖培育未来希望之“苗”
南安法院打造“邻校”法治服务圈,用心用情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蒲公英讲堂,播撒法治之种。法院选派法官担任辖区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开展进校园普法活动6场次,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互动,向学生们宣讲防范校园欺凌、网络安全、防诈骗等知识,让法治意识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播撒,落地生根。
青苗法官驿站,护航成长之路。在辖区部分学校设立“青苗法官驿站”,作为校园普法的固定阵地。法官在此提供法律咨询,并模拟法庭场景,让学生们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法官妈妈信箱,倾听心底之声。设立“法官妈妈信箱”,为腼腆、遇到困境不敢开口的孩子提供一个秘密的倾诉渠道。法官们以“妈妈”般的柔情与关怀,回信解答他们的成长烦恼,给予法律和心理的双重保护。
以“凝心聚力”之势汇成协同治理之“林”
南安法院以“邻里互助”思维构建多元联动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编织基层社会治理的茂密“枫林”。
部门联动,形成解纷合力。主动融入镇级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复杂的矛盾纠纷展开联合“会诊”,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多元共治格局。
司法救助,传递社会温情。对于符合条件的涉案困难群众,该院积极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向相关部门争取救助金,防止因案致贫、因案返贫,让司法阳光温暖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巡回法庭,送法到家门口。对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将“巡回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以案释法,“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让群众成为法治现场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极大地提升了普法的效果与司法的公信力。
下一步,美林法庭“近邻法官工作室”将继续厚植“邻”的沃土,守护“邻”的根系,培育“邻”的未来,凝聚“邻”的力量,让法治之树根深叶茂,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南安法院 陈渲 卢小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