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为笔 让人才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人才的价值不在“纸上谈兵”,而在“真抓实干”;人才的成长不靠“坐而论道”,而靠“起而行之”。唯有把“干”字贯穿始终,让人才在干事中长本领、在实践中显担当,才能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干”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让真才实学不被“虚头衔”掩盖。衡量人才的标准,从不是学历高低、职称高低,而是干事的成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乡村振兴一线,有的农业人才扎根田间,顶着烈日教农民科学种植,用产量提升证明实力;在企业车间,有的技术人才蹲守生产线,反复调试设备、优化工艺,用产品质量和效率突破彰显价值;在基层治理中,有的年轻人才走遍社区楼栋,倾听居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用群众满意度赢得认可。反之,若人才只愿“躲在办公室写报告”“围着会议桌谈思路”,不愿深入一线“沾泥土”“出汗水”,再高的学历、再亮的头衔,也难以创造真正的价值。“干”能让人才褪去“虚火”,露出“真金”,让“真人才”脱颖而出。
“干”是成就人才的“磨刀石”,让潜力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每一次干事创业的经历,都是能力提升的“必修课”。面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难题,人才在调研市场、对接资源的过程中,能学会“从实际出发找对策”;应对突发的防汛救灾任务,人才在组织群众、调配物资的实战中,能锤炼“临危不乱的应变力”;推动科技创新项目,人才在反复试验、攻克瓶颈的过程中,能打磨“攻坚克难的钻研力”。就像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最初只懂技术不懂运营,在“干”的过程中,一边摸索市场规律,一边学习管理经验,最终不仅让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厂走上正轨,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干”能让人才在实践中补齐短板、增长才干,从“有潜力”成长为“能担当”。
让人才敢“干”、善“干”,需要搭建“舞台”、做好“后盾”。一方面,要给人才“压担子”,把重点项目、关键岗位交给有能力、想干事的人,让他们有机会“挑大梁”;另一方面,要容人才“试错”,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让人才因怕失败而“不敢干”;同时,要为人才“解难题”,解决他们在干事中遇到的资金、资源、政策等障碍,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安心干”。
人才兴则事业兴,实干兴则国家兴。只有让“干”成为人才的自觉追求,让实践成为人才的成长沃土,才能让更多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文/黎川县湖坊乡人民政府 黄飒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