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兴”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开拓创新,壮大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新时代呼唤新农人,需积极吸纳“想实干、有才干、敢实干”的“新鲜血液”,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智慧”,带来“新机会”,合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通过强化培训赋能,打造一支符合本地发展需要,具备过硬本领的人才队伍,同时为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提供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让更多“新农人”在希望田野上“策马奔腾”。
以奇制胜,凸显产业特色,实现产业“兴”。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无数历史实践证明,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乡村问题的前提,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是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抓手,更是拓宽乡村群众增收致富路径的关键举措。促进乡村产业兴旺,需立足地域实际,探寻适配的特色产业“兴农路”,盘活用好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将“小特产”培育成“大产业”,持续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延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切实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塑形铸魂,构筑和美乡村,实现文化“兴”。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乡村的魂。要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需要以党建为引领,以强化多元主体参与、充分挖掘并转化特色文化资源、坚持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为路径,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近年来,贵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其成功正是源于结合当地特色与现有产业,打造出原生态、接地气、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文体融合模式。将此类文化现象的“热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硬品牌”,能有效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持续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走深走实。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坚持以人才兴、产业兴、文化兴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和福祉。(文/江西省吉安县凤凰镇人民政府 张郅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