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石漠化综合治理案例入选北大县域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日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公示“2025县域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其中,由淅川县林业局推荐上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赋能县域绿色发展—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为例》榜上有名,为全国50个创新治理案例之一。

(担水上山植树 寇建宗摄)

(接龙运树苗 寇建宗摄)

(刚种下的树苗 寇建宗摄)

(郁郁葱葱的马蹬镇双泉观林场一角寇 建宗摄)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承担着保水护水的重要政治使命。但因淅川属喀斯特地貌,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加之因丹江口水库建设,返迁群众为生计开荒种地、过度放牧,加剧了植被破坏,致使淅川成为全省石漠化最严重区域,总面积达120多万亩,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和县域经济发展。
为厚植绿色底蕴,筑牢生态屏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淅川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向困难地宣战、向石漠化进军,创新治理模式、规划模式和管护模式,突出大保护、大生态、大屏障、大融合理念,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格局。通水10年来,淅川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县域内石漠化全部得到治理,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52.4%,“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已成为环库荒山最真实写照,淅川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的做法先后以简报和工作交流形式被国家、省、市刊发推广,先后创成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未来,淅川县将进一步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进一步写好绿水青山“建设”“保护”“利用”这三篇文章,巩固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筑牢库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委宣传部 寇建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