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生“暖心样本”南京建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金秋重阳,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千年传统。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近期以“我们的节日·重阳”为载体,围绕“传统内核现代化表达、文化内涵民生化落地”,通过便民服务创新、传统体验升级、邻里场景重构,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社区实践案例,让重阳文化从“历史记忆”变为“可感可及的日常温暖”。

传统尊老美德
从“家庭孝亲”到“社区便民服务”的现代化延伸
“尊老”是重阳文化的核心内涵,但在人口老龄化、邻里关系多元化的现代社区,单纯依靠家庭孝亲已难以覆盖所有老年群体的需求。沙洲街道跳出“节日慰问”的传统框架,将“助老”与现代社区治理、民生服务深度绑定,让传统美德通过“一站式便民服务”落地为具体解决方案。
针对老年群体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的“法律维权难、健康监测难、生活琐事难”三大痛点,沙洲街道莲花南苑社区联动建邺区检察院、法院、公安分局等现代职能部门,将“传统邻里互助”升级为“专业机构服务”——通过反诈骗宣讲搭配漫画宣传页(用现代视觉语言替代传统口头提醒),破解老年人对新型诈骗的认知盲区;沙洲街道双和园社区将中医号脉(传统养生)与测血糖、量血压(现代健康监测)结合,满足老年人“预防为主”的现代健康需求;而磨刀、修伞、理发等“微便民”服务,则精准解决了老年人“行动不便、小事难办”的日常困扰,让“敬老”从“情感表达”变为“问题解决”。
传统重阳的“欢乐”多局限于家庭聚会,沙洲街道清荷北园社区则通过“群众化文艺汇演”构建社区公共欢乐场景。与传统戏曲表演不同,汇演内容兼顾“传统韵味”与“现代喜好”——民乐合奏《九九艳阳天》保留传统旋律,广场舞《故乡的情》、扇子舞《珊瑚颂》贴合老年群体日常娱乐习惯,情景剧《老两口学毛选》以生活化表演复刻时代记忆,《红歌三连跳》则用节奏明快的现代舞蹈形式激活情感共鸣。这种“传统曲目+现代载体”的组合,让老年群体在熟悉的文化符号中感受节日氛围,同时拉近邻里距离,实现“传统节日”到“社区文化纽带”的转化。

正如沙洲街道莲花南苑社区党总支书记贾丽萍所说:“这场活动不只是‘过节’,更是用现代社区‘家文化’重构传统孝亲场景——让社区成为所有老人的‘大家庭’,这是对‘尊老’传统最贴合当代需求的诠释。”
传统非遗与民俗
从“技艺传承”到“生活美学+代际互动”的现代化创新
重阳文化不仅包含美德伦理,更有非遗工艺、传统饮食等物质载体。沙洲街道摒弃“博物馆式展览”的传统传承模式,通过“非遗生活化、民俗年轻化”的改造,让传统技艺从“小众传承”变为“社区共享的生活美学”,同时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

传统烧箔画、中草药文化多局限于“技艺展示”,街道则赋予其现代生活价值——沙洲街道金穗花园社区的“烧箔画体验”,不再是单纯的技艺教学,而是让老人与孩子结对创作“重阳主题作品”:老人传授生活经验与传统审美,孩子注入现代创意,作品既成为家庭纪念,也让非遗从“专业技艺”变为“亲子互动载体”;沙洲街道中胜社区的“中草药香氛画”更具创新:将艾草、陈皮、丁香等传统药材(药用价值)与木质画框、拼贴艺术(美学价值)结合,老人们创作的蝴蝶、葫芦、福字图案,既是家居装饰,又能驱虫安神,让“传统药材”从“药房物品”变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产品”,实现“非遗技艺+现代生活需求”的融合。
重阳糕、菊花茶是节日标配,但街道将“家庭食用”升级为“社区社交场景”——科技园社区的冷餐区,不仅提供低糖重阳糕(适配老年人现代健康需求)、应季水果,更设计“幸福传递”互动游戏、“童心送暖”环节:幼儿园小朋友向长辈奉送糕点并送上祝福,既让孩子理解“尊老”传统(代际传递),也让老人在“被尊重”中感受社区温情;而老人们围坐品尝美食、交流“孙子上学”“社区体检”等日常话题,更让“传统饮食”成为拉近邻里关系的纽带,实现“节日饮食+现代社区社交”的转化。
传统节日功能
从“家族团聚”到“社区治理载体”的现代化重构
在传统社会,重阳是“家族团聚”的节日;在现代社区,沙洲街道将其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抓手”——通过节日活动收集老年群体需求、凝聚社区共识,让“传统节日”成为提升社区归属感、幸福感的载体,实现“文化价值”与“治理价值”的双赢。

活动现场,居民李阿姨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平时磨刀、理发这些小事麻烦,社区都想到了;还能和邻居一起做手工、吃点心,这样的节日过得有意义。”这种“获得感”正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核心——不再是“被动接受文化符号”,而是“主动参与文化实践”,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从长远来看,沙洲街道的实践并非“一次性活动”,而是构建了“传统节日+民生服务”的长效机制:以重阳为起点,未来将持续聚焦老年群体需求,优化活动形式(如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加入线上健康咨询、远程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让“乐在沙洲”成为品牌,使“尊老爱老”从“节日主题”变为“日常社区文化”,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为现代社区服务,现代社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的重阳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清晰实践路径:以守住尊老美德、非遗技艺等“文化内核”为根本,以创新现代便民服务、亲子互动、社区社交等“表达形式”为抓手,以对接老年健康、邻里关系、代际沟通等“现代需求”为目标,这种转化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传统文化精准“适配现代生活场景”;当“尊老”走出口号变为触手可及的法律咨询与健康服务,“非遗”告别展品成为实用的家居装饰,“节日”褪去形式化作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互动,优秀传统文化便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滋养社区精神、提升民生福祉的“活文化”。
未来,这种“以传统节日为纽带、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载体”的转化模式,不仅可以在端午、中秋等其他传统节日中复制推广,更能为“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提供一个可借鉴的“社区样本”——让文化充满温度,让传统焕发活力,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获得感。(李洁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