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调研莫“预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声音:调研莫“预制”

2025-10-30 14:0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预制菜”大家都很熟悉,虽然节约了商家的时间和成本,但影响到了菜品口味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度引起广大群众的抵制。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在调查研究方面也存在“预制式”调研。试想,如果调研搞“预制”,眼光只盯一处,只看好的一面,就会把把苗圃当森林,调研成果将大打折扣。只有多看“后院”和“死角”,多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的地方,才能摸清问题的症结,找到真正的病根。

上级部门到一个地方或单位调研,有时由于对情况不是特别熟悉,倾向于请对方推荐一些调研线路和点位。这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工作方式,方便直奔重点、更有侧重。但有的不加选择地依赖调研对象的推荐,走的都是预先安排好的“经典路线”,看的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明星点”,少了主动权和主导权。此类调研往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示范点乍一看虽好,但仔细看、认真看、对比看,一样能看得到问题。在看到漂亮的示范点后,调研者查找问题的意识就会松懈,不愿意再往里面走一走、再往深处想一想,不能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当调研变成“预制”,拿着剧本,走的是经典路线,看的是精心打造,听的是固定模板,指不出具体问题、提不出具体要求、给不了具体建议。

调查研究要有方向,但不能被定向。调研要走路线,但不能搞预设。如果眼光只盯一处,路线只走一条,就会把盆景当风景、把园林当森林。要轻车简从多走几步,近的远的都要去,叩一叩群众的家门,转一转群众的生活环境,从一言一行中感受群众的苦处难处。始终坚持“四不两直”,从深入现场、直奔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调研中,只有将视线从“苗圃”上移开,看到“森林”,才能发现并解决关键问题,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究其根源,“预制调研”萌生于偏离的政绩观、作风观。部分上级领导只注重表面的汇报和展示,不关注实际工作的进展和困难。有的只是为了表现出响应上级号召、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调研任务,随便到基层走一圈“打卡”,应付了事。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缺乏担当精神,怕调研影响自己的政绩,因此花重金重工提前打造调研路线、准备材料,不敢直面问题和矛盾,而是通过形式主义来掩盖实际问题。根治形式主义调研,需完善调研考核机制。不以材料厚度、会议规模、发文多少、调研次数作为评价尺度,而是能否将调研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监督,对于那些调研只做表面文章、只走形式不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要作为反面案例公开通报,依规依纪严肃批评和问责,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委组织部 赵德仁)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