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家庄街道左南里社区 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轨协同治理模式
左南里社区成立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西南部,东至左家庄南斜街,社区由香中里、南里、西街三个片区及部分部队院落组成,共有居民楼62栋,居民3573户,其中流动人口约1897人。为此,左南里社区在整个街道的社区治理方向指引上,以“专业社工为纽带、志愿服务为支撑”,持续开展“汇聚“公益+”力量,助力社区微治理服务品牌建设项目,统筹成效为老助小等公益服务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逐步探索符合社区特色的双轨协同共融治理服务模式。
左南里社区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各自优势,通过“社区公益合伙人”平台,不断加强专业社工与网格员、志愿者、楼门长等志愿服务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

书香公益日
(一)“多场景”专业赋能,优化社区志愿服务新配置
优化社区志愿服务配置是推动“专业社工+志愿者”双轨协同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左南里社区积极挖掘社区潜在的服务和志愿者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和高校治理专家队伍,对社区工作者进行系统性赋能培训、网格化组织管理和品牌化项目赋能工作,提升其在社区治理参与和社区文化氛围营造重点服务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发挥社区志愿骨干、持证社区工作者的经验和服务优势,通过“社区工作者指导+志愿骨干带教+网格志愿参与”志愿帮扶配置,采取“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实地督导”的立体化模式,内容涵盖矛盾调解、活动策划等实用技能,并以社区参观和实地调研等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学习场域,带动志愿者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二)“多维度”协同发力,资源整合开展精准化服务
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网络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左南里社区立足老旧社区特点,通过组织培训和社区机制的完善来为实现各社区治理服务品牌化的常态化,并将具有衔接性的系列服务和各社区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多元服务中寻找个性化产出,以公益日、公益行和公益角为行动载体,并以社区志愿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公益角”开展社区公益便民类服务,助力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公益日”助力社区家庭教育,为儿童和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陪伴式服务;以“公益行”聚焦社区文化建设,从社区文化营造角度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参与度。在“公益+”治理体系下,社区通过整合网格志愿服务资源,将社区居民需求进行了不同维度和类别划分,从而提升了精细化服务水平。

友邻公益日
(三)“多主体”共建共融,构建专业志愿联动新模式
聚焦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和辖区单位资源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有效地社区治理合力,社区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志愿联动服务。一是坚持以“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完善、功能发挥有效”的治理原则,重点选拔退休党员、社区以年轻干部和热心公共事务的作为社区网格员,打造基层治理“先锋队”。二是持续完善“统筹+处置+随访”三个联动环节,社区党委统筹协调,专业人员靠前服务,网格员搜集民意和跟踪随访,充分发挥网格员服务群众优势,形成共联共建共享新格局。三是吸纳为老服务单位、社区低龄老人、助老服务达人等加入“社区公益合伙人”体系,形成了1支20余人的公益合伙人队伍,并引导其参与居民矛盾调解、一老一小等方面的服务,提升社区为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便民公益日
左南里社区围绕“社工+志愿者+辖区单位”三方联动机制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治理实践探索,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服务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
左南里社区通过“多场景”专业赋能机制,建立社工与志愿者的“靶向培训+技能互补”体系,如社工主导需求调研与方案设计,志愿者发挥在地化优势执行服务,形成“专业督导+实践反馈”闭环。社区志愿者参与专业培训后,服务响应速度提升30%,矛盾调解成功率提高40%。
(二)精准化服务覆盖多元需求,居民获得感增强
依托“多维度”协同机制,整合社工专业资源与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服务精准触达。针对“一老一小”群体设计分层服务清单,通过社工评估需求、志愿者执行陪伴,形成“基础服务标准化+特殊群体定制化”模式。社区接诉即办案件量下降51%,残障群体社会参与率提升60%。
(三)多元主体共建格局成型,社区治理效能倍增
“多主体”联动模式推动党建、社工、志愿者、驻区单位等资源深度融合,社区建立“社工+志愿者+辖区单位”三方联动机制,在社区治理过程突出志愿者的动员和公益单位的协助,发挥各自的治理服务优势,为辖区群众不断带去真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秋公益日
左南里模式通过“社工引领志愿、志愿反哺社区”的双轨协同,发挥各自的治理服务优势,为辖区群众不断带去真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党建引领下专业社工与公益事业的共建双赢的局面。
(一)党建统领资源整合
依托党组织搭建治理架构,将党员社工、志愿者骨干纳入“三级联动体系”,形成服务合力;
(二)专业赋能破解瓶颈
以社工专业方法弥补志愿服务短板,通过“培训-实践-反馈”循环提升服务精准度;
(三)协同共治激活内生动力
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共建生态,推动服务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暑期公益行

暑期托管公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