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党性是干部的“第一关”
党性,如同精神的“压舱石”、思想的“定盘星”,是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的政治基因。
目前有一部分干部党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信仰上的“软骨病”,难以经受风浪考验;格局上的“小算盘”,困于个人得失;以及廉洁上的“底线失守”,败于糖衣炮弹。所以将党性鉴别置于选人用人的关键位置,正是溯本清源,检验干部成色之高低的切实标准。
党性之“纯”,是检验干部政治品质的“试金石”。党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体现在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它首先考验的是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这种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回顾党史,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了这种忠诚: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焦裕禄在兰考“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将全部生命奉献给治沙事业;黄大发在绝壁上开凿“生命渠”,践行“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党性,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加强党性鉴别,就是要穿透现象看本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确保“金刚不坏之身”,防止“两面人”蒙混过关。
党性之“尺”,是衡量干部境界格局的“度量衡”。境界格局,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党性修养的深层体现。一个党性坚强的干部,必然胸怀“国之大者”,具备“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宽阔胸襟。他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不会囿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会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是自觉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考量。正如谷文昌面对东山岛的风沙,立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壮志,带领群众苦战十几载,将荒岛变绿洲,他的格局在于为民造福的千秋功业。又如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教育一线,拖着病体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点亮无数女孩的人生梦想,她的境界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无私奉献。加强党性鉴别中的境界格局考察,就是要识别那些具有战略眼光、历史担当,能够“跳出一域谋全局”、甘于“功成不必在我”的干部,将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引领事业行稳致远。
党性之“要”,是守护干部廉洁底线的“护身符”。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性纯洁度的直观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干部的“廉洁度”,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党性不强,廉洁防线就容易崩塌。从一些落马干部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滑向腐败深渊,根源在于党性丧失、信仰动摇、价值观扭曲。加强党性鉴别,就是要将廉洁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杠杠”,通过严格考察、深入核查,识别并挡住那些在廉洁上有瑕疵、有隐患的干部。要注重考察干部“八小时内外”的表现,看其是否能够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否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和身边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只有让清廉者受益、实干者得彰,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者:欧阳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