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与新帆:广东渔民的安全传承与渔业新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船与新帆:广东渔民的安全传承与渔业新生

2025-10-25 16:0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珠海市洪湾中心渔港上,深蓝的海水泛着微光,粤珠渔30055船舶船长梁秀安正坐在驾驶舱内,与父亲——珠海市香洲区渔业协会原会长梁维,一起讲述着广东渔民的安全传承故事。在父子俩的回忆里,渔民与海洋相处的智慧清晰浮现:从过去木船怕漏、靠经验闯海,到如今铁船抗浪、靠科技护航,再到有了渔业互保兜底,“安全”始终是广东渔业传承的核心;而这份对安全的坚守,也正是行业能稳步向前的根本。

图丨渔船在珠海市洪湾中心渔港避风

木船到铁船:一船一钉的安全跨越

谈及早年出海的艰辛,1997年便随船出海、2011年接任船长的梁秀安对木船时代的危险仍心有余悸:“以前的木船,钉子跟手指一样粗,十年就腐蚀断了,一刮风,整块板能被浪打出来。”彼时的渔船,是靠天吃饭的脆弱载体——半夜里船缝进水,得跳下水用布和钉子临时封堵;遇到冷空气,小小的木船若装多了鱼,翻船的风险便陡增。2013年,在与父亲梁维反复商讨后,他咬牙将木船换成铁船,“铁船不漏水,碰撞也硬实,哪怕多花钱,安全也得放在第一位”。  

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梁维记得,早年南沙区一场台风曾吞噬数十艘木船、夺走数十名渔民的生命,这场悲剧也推动了政府出台木船改造补贴政策:“100万的船,能补30万”。于是,一批批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能抗风浪的铁船。如今走进渔船驾驶舱,连坐的凳子都藏着对安全的考量——那是特意改造的二手理发凳,被牢牢固定在地板上,“船晃动的时候转起来就危险了,这样改造后,风浪再大也能安安稳稳”。从船身材质的革新到小凳的细节改造,广东渔民对安全的较真,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

从收音机到北斗:科技织就的安全网

如果说船身材质的升级是从硬件上筑牢安全根基,那么导航设备的迭代则是从感知上为渔民拨开海上迷雾。“以前大雾天,整个海面雾蒙蒙的,看不清方向,只能开着电台,往声音最清晰的方向走,看不到岸,就靠耳朵辨路。”梁维的描述,勾勒出早年渔民出海的“盲目性”。1997年梁秀安初出海时,船上只有一台对讲机,遇到台风,全靠老渔民的经验判断回港时机;而如今,粤珠渔30055船舶上装着北斗定位、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还有卫星预警网,这些设备仪器,基本都是渔政部门免费发放的。

“北斗卫星就算因故障关机了也能定位,一旦出问题,救援人员能第一时间找到船舶位置;AIS还能看到其他船的位置和动向,避免碰撞。”梁秀安随手点开卫星预警界面,屏幕上的风浪预警清晰可见,“哪里有大风,哪时要回港,都能第一时间收到警报”。聊起北斗的优势,他眼里泛起光:“不仅定位精准,还能收发短信,一旦有危险,伙计们能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就连日常出海前,他都会反复跟伙计们念叨:“检查下AIS开没开,救生衣齐不齐,电闸开关有没有打下来”——这些不是出海前的“仪式”,而是刻在渔民心里的“平安符”。

渔业互保:渔民的安全保障

不过,即便有了更坚固的船、更精准的导航,早年渔民出海时还有一块“心病”——保险难题。“出海没有买保险,心里总悬着,就怕出事。”梁维提起当年的“无保之困”,语气里仍有感慨。1984年体制改革后,渔船从集体所有划归个人,可商业保险因渔船事故率高、赔付压力大,渐渐退出了渔业市场,渔民们一度“想买保险都没处买”。作为服务于全省渔民的非营利性机构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应运而生,彻底解决了全省渔民的这一难题,为全省渔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是由全省渔民共同缴纳费用,形成互助基金,一旦哪家遭遇事故,即可从基金中获取赔付,真正实现了‘取之于渔民,用之于渔民’的理念。这对渔民的生产保障至关重要。”梁维回忆,当时香洲区渔业协会跟着政府一起动员渔民参保,“劝大家多买一点,心里也能更踏实”。

图丨珠海市香洲区渔业协会原会长梁维

互保的好处,渔民们都记在心里。今年年初,一艘渔船发生人命事故,“之前买了100万的保,最后赔了100万”,帮船老板扛过了难关;还有一次,一艘船因进水维修花了6万,互保赔了3万,“虽不是全赔,但也能缓口气”。更关键的是,渔业互保的工作人员懂渔业——“以前商业保险的人不懂渔船和渔民的情况,赔付总耽误时间;但渔业互保的人一看就明白。”遇到文化水平低的渔民,协会还会帮忙准备理赔材料,“我们好多渔民就念了几年书,写材料费劲,协会帮着弄,快得很”。

协会:串起安全的纽带

渔业互保的落地离不开桥梁的搭建,而各级渔业协会,正是串起渔民安全防线的关键纽带。不管是广东渔业互保协会,还是香洲区渔业协会,成立的核心目标都是守护渔民的海上安全。休渔期里,协会会专门请渔政人员和行业专家为渔民开展专业培训,“怎么人工呼吸,怎么放救生筏,怎么用灭火器,一年不少于5次”;出海前,当地协会还会分组开展安全检查,把100多条渔船分成8个组,每组队长要逐个汇报“船回没回港,救生衣齐不齐”;就连船上的煤气罐,到了检修期,协会都会统一送到煤气公司检测,“就怕管子老化漏气,安全生产必须放在第一位”。

传承:老经验与新技能的接力

协会的守护为安全兜底,而渔民之间的经验传递,则让“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扎根。“我17岁就出海了,跟着父亲学,一趟航程下来,就懂了怎么看水色找鱼,怎么避风浪。”梁秀安说起渔业传承,语气里满是感慨。如今船上的伙计,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既有74岁的老渔民,也有从北海来的年轻人——“他们没怎么读过书,生活成本低,来这里打工,我们就教他们怎么补渔网,怎么用北斗,老经验加新技能,慢慢就上手了。”

港珠澳渔业生产技能大比武的赛场上,梁秀安曾带着年轻伙计参赛,“一起学救生知识,练急救技能,最后还拿了优胜奖”;休渔期的培训课上,培训师说过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以前靠收音机辨方向,现在靠北斗,但安全第一的道理,从来没变过。”眺望着远方的海面,梁秀安感慨:“安全生产不是口号,互保也不是没用的钱,有了渔业互保给渔民兜底,我们才能在海上安全地生产、安心地赚钱。”

当夕阳为洪湾中心渔港的海面镀上金边,归港渔船的北斗定位仪灯光与岸边路灯交相辉映。从木船的“怕漏”到铁船的“抗风浪”,从“无保可依”到“互保兜底”,从收音机辨路到北斗导航,广东渔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渔民对安全的坚守;而那些代代相传的老经验、不断添置的科技设备,再加上广东渔业互保的支撑,正像一张结实的安全网,托着广东渔业,在深蓝的海洋里,稳稳地驶向未来。(文丨王诗虹健坤融媒体)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