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温州科创高端对话:院士献策 跨界融合 助力地方发展——“四网四流・协同创新” 赋能科创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温州科创高端对话:院士献策 跨界融合 助力地方发展——“四网四流・协同创新” 赋能科创发展

2025-10-25 16:0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10月24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高端专家交流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温港院士科创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与温州市电力工程学会提供支持。作为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区域协同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本届座谈会以“‘四网四流’融合下的跨领域协同创新路径探索”为主题,汇聚院士、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与“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的实践路径,为科创领域跨领域协同发展凝聚行业智慧。

实地调研探根基,产业对接绘蓝图

座谈会由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温州中心)综合负责人张彩萍主持,正式召开前,参会嘉宾前往温港院士科创中心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基地硬件配置、科研方向布局及未来发展规划,直观感受温州在院士资源对接、本地产业适配、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主任岳媛在发言时介绍了“四网四流”融合理论,强调能源、信息、交通与人文网络协同,推动价值转化。她指出,中心长期链接全球院士资源与地方产业,已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促成多项合作,取得显著成果。面向未来,中心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项目服务,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创始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重点介绍了为何要推动“三个世界”的深度融合,即人文世界、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他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若缺乏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便是空谈,而技术的成功落地又必须与人文世界中的政策、法规及文化相结合。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网四流”的融合理论,旨在将系统中无序、低效运行的设备优化到最佳状态,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从而在解决能源矛盾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为实现这一愿景,必须走跨领域协同创新之路。这意味着要打破界限,推动跨学科、跨主体及跨商业模式的合作。同时,要清晰区分科学与工程:科学探索真理,而工程则追求在目标和管理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与商品。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汇聚政府、企业、科学家与投资者的开放平台,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孵化与产业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此次活动还设置两大仪式环节,为“四网四流”融合落地搭建基础平台。在温港院士科创中心理事颁证仪式上,陈清泉为新当选理事颁发证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郭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国、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国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受邀上台,岳媛陪同见证。此次理事队伍扩容,进一步充实了中心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资源,为后续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合作揭牌仪式同步举行,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行长章晓仑与岳媛共同完成揭牌。双方将以此授牌为起点,深化合作,为跨领域创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保障。

思想碰撞汇共识,跨界融合辟新径

座谈会核心环节以《“四网四流”融合下的跨领域协同创新路径探索》为主题,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主持,政府、院士、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交流、贡献多元视角。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坚在致辞中介绍了鹿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王坚指出,鹿城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拥有江心屿、朔门古港等文化地标;商业底蕴深厚,商贸体量占温州1/4。同时,鹿城也是朝气蓬勃的创新之城、温暖大爱的和美之城。当前,温州正积极携手高能级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发展。未来,鹿城将持续依托青科会等平台,深化与院士专家的对接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林建国指出,当前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已在香港建立孵化公司并开发出独特的智能生产线。未来,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国华强调,高校科研创业需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推动技术创新向实际应用转化。未来,他希望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为平台,推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技术成果落地。

温州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舒亮介绍,学院设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三个一级学科,其中电气工程学科软科排名全国第41位、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浙江大学,学科实力依托温州产业基础。他提到,乐清市政府多次研究推动智能电工装备细分赛道垂直大模型建设。为破解装备智能化难题,温州大学愿提供人才支撑,以校地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朱彤从体制机制角度提出思考,指出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融合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而是体制机制:当前电力体制改革逻辑仍基于旧有大系统,未解决数以亿计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发现与实现机制,无法助力电网稳定。同时他提到,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可提升信息、能源、市场服务等效率,未来需推动技术与机制的互动适配。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结合政策导向补充,国家已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这是根本性政策变化,需强化碳排放量化管理,离不开“四网四流”等融合技术支撑。同时他提到,当前绿色金融、气候金融领域存在“两张皮”现象,金融与产业端沟通脱节,关键是缺乏机构、项目、产品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体系。目前他正联合团队研发模型,以“碳”为核心绩效指标,整合环境、科技发展、财务、品牌等多维度价值。

国家电网原总工程师张启平从行业实践出发谈体会,他强调交通运输与能源革命需融合互促,举例称游轮油污、燃油车颗粒物及噪声污染问题,可通过新能源解决方案改善。张启平还提及与陈清泉在雅加达所见油气车污染现状,印证融合的必要性。关于新能源发展,他建议通过大容量储能、制氢等方式消化集中发电以降低成本,还认为电动汽车发展需解决电池续航问题,提升其市场占比。此外,他认同陈清泉“六个眼睛”的观点,认为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提到,该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5A级学会,设有68个专业委员会,涵盖电气工程全领域,每年接收400项~500项科技奖励申报。他提出合作意向,愿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共建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学会的资源与平台优势,助力科创协同。

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崔承刚表示,其所在高校为电力特色高校,聚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电力储能、电力人工智能四大领域,90%专业围绕能源电力行业开展。能源革命推动各领域发展,当前能源与交通、信息融合加深但也面临挑战,希望与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温州相关机构开展合作。

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院长赵金平从高能耗的建材行业视角出发,指出“四网四流”理念为建材行业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碳提供了顶层指导,未来实现绿色转型,离不开信息流和人工智能赋能。他比喻道,“四网四流”犹如一片广阔森林,融技术、哲学与人文于一体,建材行业恰如林中之树。我国建材产能已居世界前列,当前关键目标已转向节能与降碳。赵金平指出,“我们正聚焦两大重点:一是在建筑全周期最大限度节能并使用绿色能源;二是破解碳排难题——建材业占全国碳排放约7%~8%,任务艰巨。我们着力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原料,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院长周树民表示,研究院将配合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为“四网四流”相关成果提供全流程服务,涵盖研发支持、投资培育、团队构建、营销渠道对接等。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辉铭从技术层面提出,“四网四流”中的若干理念,如“分而治之”的分布式思想,与其团队构建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高度契合。目前,云边协同大模型基本思路也是分布式协同与分层处理。他表示,正与多家国内央企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大模型的研发。重点攻关的是长文本处理技术,尤其在建筑等行业中,存在大量如标书、规范等长文本场景,云边协同大模型技术则以长文本处理为核心能力之一。此外,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地下工程等边缘环境中,网络条件往往不稳定,必须依赖边缘侧的计算能力。

本届国际院士科创中心高端专家交流座谈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明确了“四网四流”融合下跨领域协同创新的方向,搭建了政府、院士、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多方合作的桥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四网四流”理念为跨领域科创协同提供了底层逻辑,温州的产业基础与创新基因则为理念落地提供了良好场景。未来,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会议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