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作用,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县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丁江镇铅坊畲族村荣获江西省第七届文明村镇、吉安市第四届“文明村镇”荣誉,丁江镇袁家畲族村荣获吉水县美丽乡村建设三等奖等荣誉。
按公安部门户籍口径统计。全县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9个,人口292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5%,占比较低。少数民族中以畲族为主,全县畲族人口1086人,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在各乡镇,多为外来人口繁衍而成(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成份分析及分布区域情况详见附件)。
按省民宗局认定的4个畲族村口径统计。4个民族村畲族人口共有698人,占民族村总人口的11%,占全县畲族人口的64%,分别为乌江镇凫冲畲族村28户126人,水南镇沙田畬族村95户480人,丁江镇铅坊畲族村49户129人,丁江镇袁家畲族村46户167人。
按流动经商口径统计。县内流动经商少数民族人口45人,其中新疆籍维吾尔族人口23人,甘肃籍回族人口22人,主要经营羊肉串烧烤店和兰州拉面馆。全县现有文峰镇新疆烧烤店5家、兰州拉面馆5家,金滩镇兰州拉面馆2家,乌江镇新疆烧烤店1家,阜田镇新疆烧烤店1家,八都镇新疆烧烤店1家。
乌江镇凫冲畲族村基本情况:凫冲村下辖彭黄家、兰家边、双源等14个自然村,共有604户1922人,其中畲族人口132人,大部分畲族群众聚居在兰家边自然村,村党支部党员40人。全村国土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32亩,人均耕地面积2.7亩;林地面积1.43万亩,人均林地面积7.4亩。井冈蜜柚(300亩)、黄金芽茶(240亩),油茶(1000亩)、肉鸽养殖(年出栏量20万羽)、光伏发电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立体种养模式不断创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5.8万元。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共计52.85万元,分别是:①投资22.85万元建设新田加工厂,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②省工信帮扶资金:申请10万元用于沥青道路工程,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即将启动施工;③农业农村局专项资金20万元:其中,5万元新建路灯项目已全面竣工,28盏路灯覆盖彭黄村主要道路及公共区域,切实解决群众夜间出行难题,乡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另15万元投入用于巷道维修与挡土墙工程,当前处于立项筹备阶段。
水南镇沙田畬族村基本情况:沙田畬族村位于水南镇南方约5公里处,是广吉高速进入水南镇的南大门,辖区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89亩,山林面积7780亩。全村共604户,总人数2135人,其中有钟姓、蓝姓少数民族(畲族)95户,480人。目前主要产业收入是县屋顶光伏项目分红每年约2.7万元,胡伢子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入股分红每年2.5万元。现正在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产业项目,已种植黄芪16亩。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共计约370万元,分别是:①杨梅塘组的人居环境提升:村内巷道改造、排水系统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维护池塘护栏,预计50万元,还有20万的资金缺口。②沙田畲族村进村道路的提升改造项目,计划修建3.2公里,需要资金300万左右。③为进一步保护和挖掘畲族特色民俗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计划投入20万元打造沙田畲族村史馆,展示畲族与汉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呈现畲族村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缩影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
丁江镇铅坊畲族村基本情况:铅坊畲族村位于吉水县丁江镇西南角,距镇圩4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10个村小组,户籍人口564户1675人,其中畲族49户129人,聚居坑背自然村。全村耕地4472.8亩、林地1.7万亩,村组公路2条10.5公里,属“十三五”脱贫村,现有脱贫户21户58人。建成油茶、大棚蔬菜、井冈蜜柚三大产业基地,成立农机合作社,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先后荣获吉安市第四届(2018年)、江西省第七届(2021年)“文明村镇”称号。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共计85万元,分别是:①汉背防己种植基地:投入40万元与丁江镇两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年分红2.4万元(项目金×6%),期限2028-2032年。通过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脱贫户及农户增收。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万元用于新元组道路硬化及水渠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受益耕地面积800余亩。③农业农村局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坑背畲族聚居地基础设施提升。一是路灯安装:在主干道及公共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实现夜间照明全覆盖。二是文化广场建设:新建300平方米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宣传栏,融入畲族风情彩绘、特色路灯等元素,打造民族文化展示平台。④申报15万元水利项目资金用于铅坊自然村山塘水库维修加固,重点实施溢洪道消能防冲设施改造、放水洞截渗处理,提升防洪标准至50年一遇,保障下游300亩农田灌溉安全。
丁江镇袁家畲族村基本情况:袁家畲族村地处丁江镇西南角,距丁江圩镇14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落。全村共有村民177户756人,少数民族占比显著,其中少数民族46户167人,涵盖畲族、苗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作为“十二五”脱贫村,本村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现有脱贫户23户58人,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村耕地面积2231.8亩,林地面积约1.1万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达7238亩,生态环境优越。民族传统习俗、特色手工艺、歌舞艺术等文化元素丰富,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潜力。产业主要有白鹅养殖、果业、中药材、蔬菜种植等,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共计28万元,分别是:①县农业农村局专项20万元:用于新坑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修缮道路、完善排水系统、增设路灯等,改善新坑组村民的出行和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设施保障。②市民政局帮扶的8万元资金:用于袁家村养老互助之家建设和村级人居环境整治。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互助之家的场地修缮、设施配备,为村里老年人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清理村内垃圾、整治河道、绿化美化村庄,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质量。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工作纳入”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今年县委常委会会议、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研究民族工作3次。研究制定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吉水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全方位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制定《吉水县“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把民族村纳入“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4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个民族村。
强化宣传教育,铸牢民族团结意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石榴籽”讲堂、宣传长廊、学校、畲族文化馆、村史馆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地贴宣传标语、播放民族团结教育视频,发放宣传手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覆盖。
实施“书记工程”,推进项目产业发展。实施对口联系帮扶民族村“书记工程”,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帮扶4个民族村,并安排县直单位和工作组进村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作用,2022年以来共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2万元、争取省市县帮扶资金107余万元,在民族村实施文教卫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目前已打造了3个民族村农民大舞台、26个休闲文化广场、4个农家书屋,引导各民族村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水稻、莲子、井冈蜜柚、腐竹、食用菌、养鹅、光伏等富民产业。
优化管理服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落实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工作,今年已办理8名中考考生加分。扎实做好在吉新疆籍及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四个一”(设立一个服务平台、组建一个服务专班、制定一张服务清单、深化一项交流活动)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走访活动,帮助协调解决摊位租用、小孩就近读书、就业推荐、免费疫苗接种等问题。对新疆籍少数民族经商人员2022年以来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慰问活动3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良好氛围。
产业发展各村不均、亮点不明:现有产业布局分散,结构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民族特色培育优势产业。现有的村集体收入仅靠光伏发电项目、流转租赁集体资产为主,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联结机制不健全,现有产业对当地村民增收带动作用不足。
民族村寨特色不显、风情不够。因各村迁徙至吉水数百年之久,受现在建筑房屋现代化建设影响,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状况较差,许多以前的古老特色的建筑物因年久失修等原因未保存下来,现在建成平房等建筑,导致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步色不凸显。
民族文化保护不力、氛围不浓。各村少数民族虽然是小聚居在一起,但由于人口占比较少,基本上所有的少数民族人民与当地汉族人民在几百年的交往中,各种生活习惯及活动方式逐渐“汉化”,导致民族文化保护不力、氛围不浓;各少数民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对民族文化缺乏有效的挖掘传承、开发利用,致使民族文化传承体系断裂。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村民缺乏保护的理念。一方面,传统民族村寨地理位置上较封闭,部分民族村寨离县城很远,长期的经济落后,导致很多居民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落后的,甚至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与落后、贫穷划等号,把传统民族代表性的建筑当做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包袱。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打造”“新民居”,热衷于“涂脂抹粉”,随意硬化、绿化、白化、亮化,造成民族村寨历史记忆在快速消失。
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发展及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村民对之缺乏热情,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少数民族村寨也出现空心化的问题。由于缺少青年人的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存在问题,这些因素是致使少数民族村寨日渐衰落的内因。另一方面,不少传统文化、民俗、技艺等存在灭失风险,在特色风貌保护、修缮、传承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一方面,少数民族建设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而引进社会资金较为困难。靠帮扶、捐赠、捐建等募集资金较为有限,尤其是在日常保护、设计、修缮等方面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该县部分少数民族村寨地处偏远,且特色风貌不突出、数量较少,难以达到系统开发要求,传统风貌保护与乡村发展脱节明显,需要的资金更多。
创新理念,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民族村寨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样也面临着多重空间的转型,然而目前对村寨发展的研究对个案分析要大于总体结论。我县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地域气候的复杂性等多种制约因素,想要在此方面有更深层次的探究结果,不仅需要学术界不断努力和实地专研,各级政府也需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区村寨整体情况下,高标准、科学编写传统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法。
结合实际,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民族村特色、文化和产业等要素,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文峰社区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做好在吉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在吉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常态化开展慰问走访活动,协调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经营、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实际困难。
立足优势,推动民族村高质量发展。立足民族村资源优势,结合该县各民族村实际,补齐短板,加大对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活动开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挂点省、市单位的帮扶支持,积极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加强民族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大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发展。
综合协调,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加强民族领域法治建设,严格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民族工作力量,提高民族工作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突出亮点,打造民族风情特色文化。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思维,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为载体,致力于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围绕该县民族特色文化,以畲族的特色民俗风情为载体,引进企业打造以婚俗、节庆、服饰、山歌等民俗活动表演和歌舞表演为主的演出或比赛,吸引游客体验民族风情,打造农旅一体化项目,集吃、玩、乐、购、住为一体的特色民族风情,同时结合其民族的饮食文化和手工文化推出并打造一批民族特色食品和民族旅游商品。让旅客来留得住人,尽情感受到该县民族风情。(文/肖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