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守底线,智慧监管护民生——全南县筑牢“一老一小”食堂食品安全防线
“通过手机小程序,能实时看到孩子学校食堂的后厨操作、食材来源,还能查快检结果,我们家长特别放心。”近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一位学生家长在查看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让家长安心、社会认可的变化,源于全南县市监局创新实施的“一老一小”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物联监管项目。该项目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破解传统监管难题,构建起全链条、智能化的食品安全防护网,为校园与养老机构重点人群的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直面痛点破难题,科技点亮监管新路径
“一老一小”群体的饮食安全,关乎国家未来与社会和谐,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传统监管模式下,全南县面临着“监管力量不足、风险隐患隐蔽、公众知情权难满足”的三重挑战——全县校园及养老机构食堂数量多、分布散,14名基层执法人员难以实现高频次全覆盖巡查;后厨人员健康异常、食材溯源疏漏等风险瞬时性强,纸质台账、现场询问等传统方式难以及时发现;家长、老人亲属对食堂安全的知情权诉求强烈,信息透明度不足制约社会共治。
“破解难题不能只靠‘人海战术’,必须向科技要效能。”全南县市监局深刻认识到监管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在积极争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项目援助后,该局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作为破局关键,分三步走构建智慧监管体系:2024年4月,以全南中学食堂为试点,打造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样板;2025年7月,拓展至3所敬老院,形成“一老一小”差异化监管布局;2025年9月,整合升级为一体化监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全要素覆盖、全流程管控”。
精准施策筑防线,全链条智慧监管显实效
走进全南县某校园食堂,AI智能晨检仪、智能溯源电子秤、后厨AI监控等设备随处可见,这些“智慧哨兵”正从准入、加工、风险监测三大环节,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准入管理精准化,把好“入口第一关”。从业人员上岗前,AI智能晨检仪10秒内即可完成人脸识别、体温检测、健康证核验,若发现体温超标、健康证过期等问题,系统立即预警拦截,已累计完成晨检记录4649条,阻止39名不符合条件人员上岗;食材入库时,智能溯源电子秤自动关联供应商资质、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构建“一物一档”追溯链条,已采集进货记录2596条,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溯。
过程控制精准化,守住“加工关键关”。后厨AI监控在“明厨亮灶”基础上加载智能算法,24小时抓拍未戴口罩、吸烟等不规范行为及老鼠闯入等风险,变“人工盯屏”为“系统主动预警”;智能留样柜通过人脸识别开启,自动记录留样信息并全程录像,已采集留样记录2099条,解决传统留样“记录不实、责任不清”问题,为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提供可靠证据。
风险监测精准化,筑牢“隐患防护关”。多功能快速检测仪可现场筛查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10余项指标,已上传快检结果678条,销毁不合格食材10批次;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监控后厨、冷藏柜环境,一旦超出安全阈值立即预警,防止因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将监管关口前移至“风险萌芽阶段”。
多方共治见成效,智慧监管赢民心
如今,全南县“一老一小”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物联监管项目不仅实现了监管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推动形成“监管、主体、社会”三方协同的共治格局。
展望未来,全南县市监局将持续深化智慧监管建设,计划两年内实现全县校园、养老机构食堂全覆盖,消除监管死角;深化数据挖掘,探索风险预警模型,推动监管从“发现问题”向“预见风险”升级;加强部门协同,构建“大安全、大监管”格局,让科技赋能下的食品安全防线更牢固,让“一老一小”吃得更安心、社会更放心。(文/刘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