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艺术与体育的融合 ——临川十三小戏曲广播体操实践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艺术与体育的融合 ——临川十三小戏曲广播体操实践之路

2025-09-30 10:0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三小学自2016年建校以来,立足抚州“戏都”文化底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采茶戏”为载体,创新开发戏曲广播体操,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体育健身相融合。这一特色课程不仅成为学校“玉茗花戏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更在增强学生体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美育素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于2018年起在临川区中小学全面推广,形成“戏曲+体育”的特色教育模式。

戏曲广播体操的开发与实践

(一)创编背景与核心理念

政策引领: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结合“双减”政策对体育美育的要求。

文化根基:依托抚州采茶戏的“唱念做打”元素,融入广播体操的节律性动作,形成“操中带戏、戏中健身”的特色。

教育目标:通过每日练习,实现“强体质、传文化、育美感”三重目标。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学校聘请抚州采茶戏省级传承人汤绍云、陈维真担任艺术指导,联合体育教师创编动作。动作设计涵盖“云手”“台步”“兰花指”等戏曲程式,配乐采用采茶戏经典曲牌《十杯茶》改编版。

为了有效推进戏曲广播体操的普及,学校设计了分层教学体系:低年级以趣味性动作为主,如“赏花观鸟”模仿;中高年级:增加“亮相”“水袖”等技巧动作,提升表现力。每日30分钟大课间固定练习,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每年5月“戏曲节”举办全校竞赛,评选“戏曲操之星”,有效推动了常态化落实。

实践成效与育人成果

(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增强了学生体质,202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98%,近视率下降至10.2%,均优于全区平均水平。学生柔韧性、协调性显著提高,体育教师反馈“戏曲操对矫正体态效果突出”。

二是深化了文化认同:90%学生能准确说出抚州采茶戏的代表剧目,60%参与戏曲社团活动。五年级学生周诗涵在日记中写道:“做戏曲操时,我感觉自己成了《牡丹亭》里的小花旦。”

三是发展了美育素养:学生艺术展演中,戏曲元素节目占比40%,2019年戏曲社团节目《梨园寻梦》获江西省艺术节一等奖。

(二)学校品牌建设

戏曲课程的落实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品牌建设。

一是荣誉与影响力:

2018年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021年央视《大手牵小手》栏目专题报道戏曲操,主持人鞠萍与师生同台展演,并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

二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2%家长支持戏曲操推广,认为“孩子更自信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江西卫视等主流媒体累计报道20余次。

经验推广与辐射效应

(一)政策驱动:

2018年市、区教体局印发《戏曲广播体操推广实施方案》,要求中小学“一校一戏曲操”。

(二)示范引领:

十三小组建“戏曲操导师团”,赴兄弟学校开展师资培训,累计培训教师300余人次。

制作《戏曲广播体操教学视频》供全区共享,覆盖率达100%。

(三)活动助推:

每年举办“抚州市戏曲广播体操大赛”,2024年参赛学校达58所。

下一步,该校将联合高校开发“戏曲操AI纠错系统”,提升练习科学性。推动戏曲操融入社区健身活动,助力“非遗进万家”。

临川十三小的戏曲广播体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从校园到全区,从运动场到社会大舞台,这一“戏曲+体育”的创新模式,既守住了非遗根脉,又激活了教育活力,为新时代学校体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川样本”。(徐文根)


【责任编辑:冯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