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大作为:网格化管理激活社区服务“神经末梢”
清晨,网格员小张照例在她负责的网格内巡查。路过独居老人家中,她细心询问健康状况;走到社区公共区域,她随手记录下需要维修的设施;下午,她组织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商讨如何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这是当代中国社区治理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也是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的生动缩影。
曾经,“门对门不相识,同楼形同陌路”是许多城市社区的写照。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无法及时上传,政策精神难以精准落地,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而网格化管理的全面推行,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通过将治理力量下沉到最小单元,实现了服务效能的系统性提升。
精细治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网格化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精细”二字。它如同在社区肌理上铺设了密集而敏感的神经末梢,让治理能够感知到每一户居民的需求脉动。
在许多先行先试的社区,网格员通过日常走访,建立了涵盖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的详细台账,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网格化管理平台与政务系统打通,居民办理社保、计生等事项实现“不出社区”;网格员变身“移动探头”,及时发现并上报安全隐患,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这些实践表明,当治理单元从整个社区缩小到几百户甚至几十户,服务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便实现了质的飞跃。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当代网格化管理早已不是简单的人力堆积,而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社区治理平台,网格员可以实时上报、处理、反馈各类问题;居民通过手机应用就能反映诉求、参与议事;数据分析帮助社区提前预判需求变化,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在一些智慧社区,系统自动向特殊照顾群体发送安全提醒;网格员通过智能设备巡查社区环境;居民扫码即可联系对应网格员。数字技术让网格的“网”更加细密而智能,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
多元协同,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网格化管理已从单一的行政化管理,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模式。网格员不再是唯一的“管事人”,而是成为联动各方的枢纽——他们组织党员、物业、业委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服务。
不少社区将专业人才纳入网格资源库,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探索“网格+商企”联动模式,商圈企业为社区活动提供资源支持;推行“党员入网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种“一网统筹、多元参与”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服务合力。
网格化管理最根本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感受上。当居民发现报修响应从几天缩短到几小时,当特殊群体感受到定期上门关怀的温暖,当社区公共问题通过网格议事得到快速解决,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自然会不断提升。
这种效能提升不仅是服务速度的提升,更是服务质量的飞跃——从“有求必应”到“未求先应”,从“一刀切”到“个性化”,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的深刻转变。
当然,网格化管理仍在发展完善中。如何避免网格员负担过重,如何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如何更好地保护居民隐私,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网格化管理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小网格承载大民生,微治理关系大格局。当万千网格被有效激活,当每个网格员都成为社区服务的贴心人,当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精细服务的温度,我们离“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就更近了一步。这张日益密实的网格,正编织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图景,也编织着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 谭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