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新文科育人模式引领数智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新文科育人模式引领数智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2025-08-05 16:0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应运而生,自2019年设立以来,以“破解数智化时代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困境”为目标,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路径,先后入选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省级本科教改重点项目,成为新文科背景下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典范。

数智化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突破

复杂系统数字化运营管理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从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到智慧供应链的动态优化,从应急管理的实时决策到数字化服务的敏捷响应,都亟需既懂管理科学又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课程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壁垒突出等问题,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立足新文科“跨学科融合”核心理念,以“模型定义+数据驱动”为研究范式,以“管理科学+智能技术+工程实践”为培养主线,构建了一套覆盖“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链条育人体系,精准对接数智化企业对“研究者+规划师+实践者”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创新培养模式:打破边界,构建数智化育人生态

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下,该实验班由我国工业工程领域突出贡献专家吴爱华教授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齐鲁青年学者于国栋教授牵头打造,并由于国栋担任运行负责人至今。其实验班深耕系统复杂决策优化领域的研究背景,为跨学科融合的培养模式设计提供了核心学术支撑。实验班以“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特色,打造了多维度创新培养模式,为跨学科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跨学科协同育人是模式核心。突破学院壁垒,整合管理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多学科优质师资,形成“管理+技术+AI工程”的教学团队;同时邀请潍柴动力、京东物流、中冶赛迪等行业领军企业专家参与授课,通过“校内课程+企业实践讲座”的形式,将产业前沿需求直接融入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协同。

动态课程革新确保内容前沿。每门专业课均需反映数智化时代“模型定义和数据驱动”特征,由任课教师提出大纲并经课程组集体论证方可开设。例如,《智能生产系统数字化企业工程》全新课程结合工业4.0案例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商务大数据分析》则引入企业真实数据集开展实战教学,让学生始终触摸行业最前沿。

国际化培养拓宽视野。推行部分课程全英或双语教学,聘请海外学术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鼓励学生跨校、跨国(境)选课,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科技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学生参与暑期学术研讨,强化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协作能力。

小班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采用15-25人左右小班授课,为每位学生配备具有博士学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的青年资深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如学术研究、企业实践、国际深造)定制培养路径。例如,对学术导向学生,导师会推荐参与科研项目;对实践导向学生,则对接企业实习资源,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成长。

课程体系:SE+IT+OT融合,构建数智化知识网络

实验班以“SE(系统工程)+IT(信息技术)+OT(操作技术)”为框架,打造多维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管理与技术学科的割裂。

底层通识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设置“数字、逻辑与系统”“实践、技术与创新”等模块,涵盖数学建模、编程基础、管理学原理等,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与数字化思维,为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中层专业模块聚焦核心能力。构建“基础理论与建模语言”“系统方法与专业技术”等课程群,核心课程包括《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工作系统分析与设计》《大数据分析系统建模语言》《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等,既强化运筹优化、系统建模等管理科学基础,又深入讲解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实现“管理懂技术、技术通管理”的知识融合。

顶层实践课程突出问题导向。开设《系统设计供应链与生产计划》《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开发》等综合项目课程,要求学生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如“智能工厂生产调度优化”“电商物流路径规划”),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实践,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能力。

课程体系贯穿“理论-仿真-实战”三阶实践逻辑:通过数字化实验平台(含VR虚拟工厂、供应链仿真系统)完成模拟训练,再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如潍柴动力智能车间、京东物流园区浪潮集团等)开展实地实习,实现“教室-实验室-企业”的场景无缝衔接。

培养成效:数智化人才辈出,彰显育人质量

实验班自设立以来,已培养出一批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其培养成效体现在升学、就业及个人发展的全维度突破。

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达65.5%,其中92%进入QS全球排名前100名校深造;36人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境外深造学生多进入西北大学、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其中2020级罗宏宇获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其“智能工程+管理科学”的跨学科背景成为申请核心优势。

毕业生广泛就职于数智化转型核心领域:如2020级王滢硕入职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依托跨学科知识为金融风险管控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2023届赵午琛任职快手,参与短视频平台供应链智能优化项目;还有学生进入一汽大众、芯恩等企业,从事智能制造系统规划、工业算法研发等工作,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2019级孙昕知推免至清华大学,她在实验班通过“理论学习+企业实践+科研竞赛”的复合培养,掌握了从数学建模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能力,其参与的“物流系统优化”项目被纳入企业实践案例;2021级燕卓君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山东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推免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直博,她在实验班参与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将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工业工程实践,成果入选中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库;2019级涂津宁在学期间踊跃参军,(参军退伍后返校后成绩优异,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后推免至东南大学,凭借“物流工程+区块链”的跨学科知识,聚焦智慧供应链研究,展现了实验班“文理工融合”的育人成效。

作为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的实践载体,山东大学智能工程与管理创新实验班将继续深化“跨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个性化培养”三大特色,进一步完善“SE+IT+OT”课程体系,拓展与国际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渠道,强化数字化实验平台与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更多“能引领数智化变革、具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发力,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文/唐梅)


【责任编辑:成慧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