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走进“中华抗战第一村”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路——鲁东大学“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渊子崖村实践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力量走进“中华抗战第一村” 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路——鲁东大学“红色共和国”实践调研团渊子崖村实践纪实

2025-07-31 11:3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红色热土育新机,青春力量助振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这片被誉为“中华抗战第一村”的红色沃土上,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青春与乡土的实践活动正在进行。鲁东大学“红色共和国”社会实践调研团师生,联合板泉镇政府、临沂市派驻村第一书记、莒南县尊老爱老爱心公益协会,专程走访慰问了林祥林、林凡都、王洛生等十余位战士及后代,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为赋能乡村振兴汲取精神力量。

96岁高龄的林祥林老人,用沙哑却铿锵的嗓音唱响了《渊子崖战斗歌》。“渊子崖人民要革命……打的鬼子哇哇叫!”。这首“跨越时空”的战歌是1941年渊子崖自卫战时流行的一首民歌小调。这一最宝贵的红色文化符号,其蕴含的不屈精神深深震撼着青年学子,也昭示着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

林凡都老人回忆起1941年那个浴血奋战的寒冬。老人哽咽却坚定地说,“现在的太平日子,是烈士们的血换来的!”这段用生命铸就的“渊子崖精神”,是激励后人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不竭动力源泉。

王洛生老人深情寄语青年:“孩儿来,现在日子管乎(好)了,吃穿不愁,要好生念书,把本事学到手,将来把咱家乡、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质朴的乡音饱含着他们对青年一代扎根乡土、建设乡村的殷切期望。同学们神情庄重,频频点头,历史的厚重感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心中激荡。

此次调研是鲁东大学深化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体现。青年学子们深入乡村,不仅是一次尊老敬贤的暖心行动,更是一次沉浸式探寻红色根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实践。同学们纷纷表示,将铭记老战士的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把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伟业,努力学好本领,未来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这次实践,成为一堂连接历史荣光与乡村未来的生动思政课,也为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探索了有效路径。(刘红阳、刘浩然)


【责任编辑:成慧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