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水长歌 楚韵千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沮水长歌 楚韵千年

2025-07-24 10:0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沮水悠悠,在荆山余脉间蜿蜒三百里,终将碧波注入长江。凤山苍翠如黛,以丹霞为骨,以云雾为裳,千年道观若隐若现。这片北纬31度的神秘地域,古称临沮,今名远安。当晨曦初露,山岚自林间升腾,整座城池宛若浮在云端,这便是嫘祖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一个将诗情画意刻进血液里的世外桃源。

远安物华天宝。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为远安孕育了丰富的矿藏,磷矿储量16亿吨,坐拥亚洲最大的单一矿床,在我国磷矿资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6000亿立方米页岩气在页岩层中暗涌,钻探时喷薄的火焰照亮了整个鄂西夜空。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地下财富与地表生态竟和谐共生——77.29%的森林覆盖率,庇护着1752平方公里的土地,素有“小林海”的美誉。千年银杏、五百岁楠木等古树名木多达1084株,树王枝繁叶茂,需六人合抱。

自然对远安可谓厚爱有加。高山巍峨层峦叠嶂,一江清水碧波万顷,丹霞画卷绵延千里,金色花海无边无际,瓦仓大米清香四溢,鹿苑黄茶唇齿留香,香菇小镇声名远扬,大街小巷纤尘不染,房前屋后花红柳绿。徜徉田连阡陌,湖光山色、田园牧歌,一路鲜花一路诗,仿佛置身画里,如痴如醉,恍然入梦。轻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远安,取“宁静致远、长治久安”之意,蕴含永远平安的美好愿望。《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作为黄帝正妃、蚕神嫘祖的故里,相传,早在上古时期,蚕神嫘祖就引导华夏先民刀耕火种、养蚕缫丝,辅佐黄帝治理天下,功高日月、泽被万世。时至今日,在嫘祖的故里——远安县,有关嫘祖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嫘祖诞辰,素衣蚕娘手捧蚕匾,吟唱着古老的《蚕花谣》,将桑叶撒向人群,恍如穿越时空的文明接力。远安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几千年前,远安的先民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商周、秦汉、三国时期的各种化石、古迹、陶器、瓷器、货币星罗棋布,远安呜音、远安花鼓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千年的历史发出沧桑又嘹亮的回响。夜幕降临,银幕上动态的《沮河农耕图》,嫘祖正在教先民缫丝,楚人在田间表演“薅草锣鼓”。樟树下的青年歌手正在轻声吟唱《远安不远》,歌声飞过桃花岛,传到鸣凤山,融入夜空的星光。对这片土地而言,嫘祖的蚕丝仍在经纬天地,瓦仓的星火仍在传递温度,沮河的浪花仍在谱写诗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代的洪流陡然转向西南,于是爆破的巨响惊散了千年林涛,车床的轰鸣压过了潺潺溪流,红砖厂房在陡峭的山林间拔地而起,蜿蜒的小路劈开重峦。无数青春的面孔,怀揣图纸与理想,从四面八方涌来,隐入代号之中,山风却藏不住他们晨昏之间,用汗水在青石板上踏出的回响。行走在今日的远安,那些散落在碧水青峰间的旧厂房、老车间,是群山胸口挂着的勋章。它们以沉默的砖石,诉说着一个时代如何在寂静处迸发雷霆之力,又如何将最炽热的忠诚,深深刻进大地的肌理。山风掠过空荡荡的车间时,仍会带起细碎的回响,是某个冬夜,一群人围着篝火,把对远方的惦念,酿成了比酒更烈的,关于“三线”的诗。

自然的馈赠、如画的山水把远安滋养得愈发纯净温润,这片净土也顺理成章成为纯美爱情的诗画之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吟诵淳朴民风和美好感情的古老民间恋歌,见证了一方水土万种风情,透过泛黄的竹卷《诗经》,顺着沮河流水缓缓流淌,在中华大地宛转悠扬、经久不衰。千年以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穿越历史与《关雎》遥相呼应,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其中的因缘还真是令人捉摸不透。

精神文化的涵养,在远安人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里的人民心怀感恩、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来到远安,细细观察,你会发现阳光是那么灿烂,空气是那么宁静,到处芳草萋萋,到处潺潺流水,到处欢声笑语。夕阳斜照、柳丝低垂、篱笆人家、十里荷塘,安详和幸福爬过鱼竿顺着丝线滑向河里泛起阵阵涟漪,恬淡自然伴着袅袅茶香沁人心脾。这里的人民既聪明又淳朴,既能勤俭持家,也懂得享受生活,每个人都脚步轻盈但绝不神色慌张,即使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也常常是一边流着汗,一边挂着笑,因为淳朴善良的远安人民坚信所谓的烦恼都只是庸人自扰,每一个不曾欢笑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远安,虽偏远而不偏安。从三国古战场到抗日大后方,从刀耕火种到鱼肥虾壮,远安历来是一片热土。往事越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远安先民逐水而居,也因水而兴,各种物产通过沮河运输交易,多种文化通过沮河碰撞交融,熙熙攘攘的人群,往来穿梭的渡船,喧嚣和热闹见证了“小汉口”那段繁华的水上历史,高高扬起的风帆宣告了风雨兼程、勇毅前行的远大志向。

逝者如斯夫,流觞曲水、丝竹管弦,多少风月,多少柔情,多少故事,多少传奇,在回龙湾处徘徊歌唱、整理容妆,极目远眺,沮水汤汤,她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以更加自信豪迈的步伐,从历史走向未来。(贾敬华)

【责任编辑:蒋俊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