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笔,渔乡为卷:—— 记华南师范大学 “牛转渔坤” 团队的乡村振兴实践
在湖南省湘潭县天马山村的鱼塘边,养殖户李建国望着水中欢腾的鱼群,难掩笑意。“往年这个时候,鱼塘里的鱼总躲不过白点病,一死就是大半。现在用了‘牛转渔坤’团队的药,不仅鱼活得好,一亩地还多赚近 3000块!”这喜人的变化,源于华南师范大学“牛转渔坤”团队历时五年的技术攻坚——他们用牛粪提炼高价值材料,研发出防治鱼类白点病的绿色鱼药,让科技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绽放。
初心如炬:从渔村痛点出发的科研长征
“小时候看着鱼塘里的鱼成片死去,渔民伯伯蹲在塘边掉眼泪,那画面我记了一辈子。”团队创始人张治中,这位从渔村走出的研究生,对鱼类白点病的危害有着切身体会。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引起,95%的致死率、72小时内全池传播的速度,曾是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心腹大患”,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土法治疗不仅无效,还会加剧水质污染。
2023年,张治中带领团队深入 23个渔村,完成 271次实地调研和 559次白点病检测,发现渔民普遍面临“治疗难、成本高、复发快”的困境。“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实验室的技术,解渔民的燃眉之急。”带着这份初心,团队融合材料化工与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历经两年攻关,创造性地将牛粪转化为核心原料,研发出长效防治白点病的姜黄素缓释微球(CurPLA)。
技术破壁:从牛粪到“鱼药”的绿色革命
“把牛粪变成‘宝贝’,是我们最关键的突破。”团队核心成员丰柳介绍,传统纤维素纳米晶(CNC)提取需 24小时、成本达 4.5万元 /吨,而团队研发的“3小时重构提取路径”,将时间缩短 7倍,成本降至 0.4万元 /吨,且全程零污染。这项技术被写入《可持续材料》期刊论文,获业内高度认可。
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皮克林乳液构建微球”技术,解决了天然鱼药姜黄素“易分解、难溶解”的难题:用 CNC包裹姜黄素形成微球,使其光稳定性提升 90%、热稳定性提升 60%,释放周期长达 54天。实验数据显示,该药物对小瓜虫杀灭率达 100%,草鱼感染后存活率接近 100%,远超传统药物 35%的治愈率。
“这项技术把农业废弃物变成了绿色资源,既解了渔业之痛,又护了生态之美。”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评价道,其“变废为宝”的思路为水产药物研发提供了新范式。
落地生根:从实验室到鱼塘的增收答卷
在广东阳江市焱火炎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指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用了 CurPLA,鱼死亡率从 95%降到 3.8%,直接挽回损失 120.8万元!”目前,团队已与海大集团、何氏水产等 16家企业签订采购协议,落地 2项技术开发合同,总金额达 120万元,在广东、湖南等地完成中等规模试产。
在乡村振兴一线,成果更显珍贵。湖南省湘潭县天马山村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过去因白点病每亩损失近千元。团队入驻后,通过定制化施药方案和技术培训,使该村每亩净收入从 658元增至 3967元,收益提升 4倍。“不仅鱼病少了,牛粪还能卖给团队换钱,一年多收入 5000多块!”村民的感谢信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截至目前,团队已在全国 4省 8村开展试点,带动肉牛养殖场年增收 491万元,帮助渔民节省防治成本 5300元 /户,间接创造就业岗位 1000余个。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调研时表示:“这种‘科技 +公益’的模式,精准对接了渔业振兴需求,值得推广。”
青春担当:以创新之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从渔村来,到渔村去,我们的根在这里。”团队创始人张治中说。这支平均年龄 26岁的青年队伍,累计走访养殖户 150余户,开展惠农培训 10余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技术破解难题。团队已获 16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 55篇,斩获“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奖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科研担当。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三年内将技术推广至全国主要淡水养殖区,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多用途微球技术,覆盖更多水产病害防治。“让渔民不再为鱼病发愁,让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聚宝盆’。”这是“牛转渔坤”团队的承诺,也是万千青年科研者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