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算”井场:23人如何扛起单月平均施工7口井的增效标杆
晚上八点多,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作业三大队作业304队队部办公室灯火通明,有二十年队长经验的益志刚正埋在书桌前,与降本增效这道难题“较劲”。
“要效益,光甩膀子干可不行。”他放下手中的资料,“得学会‘智算’,在省和快上多动动脑筋。”
今年,作业304队深入贯彻落实作业三大队“经营管理精细化、成本控制精准化”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大力推动数智化应用,从单井、单车的细微消耗上算细账、总账、长远账,用23人实现了单月平均施工7口井,单井节约成本15%的运行节奏,成功打造了提质增效的示范标杆。
1+1>2
新模式成为降本增效“金钥匙”
一直以来,作业304队始终将降本增效理念深植管理内核,坚持技术攻坚与模式革新双轮驱动,实现自动化高效应用。他们通过组建“1支常规队+1支自动化队”同时施工的新模式,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实现人员精简与工作效率双向提升,推动降本增效目标达成。
引进自动起下管柱设备之初,在作业304队的井场可没少“闹脾气”。
“ 这设备又趴窝了!”这是队长益志刚第5次接到紧急电话——传感器又坏了,施工被迫中断。他撂下电话就往井场跑,看着停摆的设备,心里火直冒。
益志刚和专家、队里骨干泡在井场,围着设备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啃,调试参数、优化流程、编写操作要领,汗水混着油污,图纸画了又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自动化设备终于稳定达到每小时起下40根管柱的效率,各类操作方案也完善成型时,大家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
如今,作业304队“1支常规队+1支自动化队”同时施工的新模式顺畅运转。益志刚算得清楚:“别看现在只用2名员工加1名干部盯着自动化设备,干的可是原来5个人的活儿,再配上新模式,人数虽然减少,但工作效率却提升16%!这可是降本增效的‘金钥匙’”
下原井管柱速度提升50%以上
“淘汰件”华丽变身“下泵利器”
在页岩油下泵施工,带电缆作业曾是作业304队最“提心吊胆”的环节。
“慢点!再慢点!注意电缆位置!”副队长韩冬盯在井口下方,一边用手小心翼翼地扶着电缆,一边紧盯着吊卡。原井管柱缓缓下放,稍有不慎,吊卡就可能把价值20多万元的电缆卡断。韩冬心有余悸:靠人眼盯、人手扶,不仅费时费力,更关键的是——人不是机器,总有关照不到的时候。
下井后,益志刚和韩冬召集队伍骨干商讨方案,又邀请大队井控员和安全员帮忙把关,一张张平面图纸和设计思路被推翻。最后,他们将已经淘汰的加高直通按照电缆的规格切割改良,发挥引导和缓冲功能,不仅成功节省1名操作人员,下原井管柱速度更是提升了50%以上,大队范围内全面推广,成为页岩油下泵施工的必备“利器”。
“现在干这活儿,心里总算有底了,稳!”
作业304队统一思想,增强全员成本与危机意识,以“效益经营”理念为指引,从思想、措施、行动上严格把控。面对技术难题,他们聚焦生产提效与技术增效,鼓励全员立足岗位参与降本增效行动。如今“创新是提质增效第一动力”的理念已经在作业304队落地扎根,所有人都坚信只要肯动脑,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从4小时骤减到0.3小时“线下跑腿”变“线上秒批”
作业304队盯岗干部一天写资料的时间就要2个小时左右,而且大队施工井场横跨多个作业区,往往因为开料一个工序,往返奔波路程就能达到一百公里以上。技术员李鹤看在眼里,提出了数字化改革的想法。他们将207个纸质文件分门别类“搬”进电脑,搭建起标准化数字办公模板。井场电脑屏幕上,每口井的施工数据清晰罗列,信息流转效率提升超80%。
现场操作时只需按模板录入数据,完工后系统就自动生成报表上报,单井资料整理时间从4小时骤减到0.3小时,数据准确率从85%跃升至99.5%。搭配移动Wi-Fi与VPN网络,实时连接企业内网,审批周期从“线下跑腿1天”变成“线上秒批”。
这些显著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成果,源于作业304队积极推动管理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以数字化改革助力降本增效:构建标准化数字办公模板,将纸质文件分类整合为数字化资料,实现信息便捷检索;优化数据录入与流转机制,通过系统实时录入数据、自动生成并上报报表,利用网络实现审批流程在线化;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权限分级管理机制,精准匹配岗位信息需求,提升管理效能。
系列降本增效的亮眼成绩背后,益志刚的紧迫感丝毫未减。他盘算着下一步:自动化设备的潜力还要深挖,数字化系统要更智能,司钻培养要加速……他说,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杆“智算”大旗,304队必须扛稳,只有让新质生产力在井场扎下根,提质增效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智”胜未来。(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