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侗乡绘青春 —— 遵医学子用 “医 + N” 模式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六维侗乡绘青春 —— 遵医学子用 “医 + N” 模式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5-07-22 15:0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遵义医科大学“医路黔歌・侗心筑梦”实践团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出征前合影(李昊阳 摄)

本次实践以“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围绕“青春宣讲民族魂·实践赋能侗寨兴”主题,设计了健康扶贫与入户义诊、非遗技艺体验与传承、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讲与普法宣传、民族团结文艺汇演、直播带货、红色研学六大模块,通过多维度实践让医学青年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

医暖侗乡健康筑梦

实践团深入黎平县肇兴侗寨及高屯镇多个社区,以入户慰问、集中义诊和健康课堂形式服务经济困难家庭。入户为 20余户“五保”老人、贫困空巢老人、低保家庭儿童送生活用品和健康检查,破解偏远地区“看病远、看病难”问题;集中为近百名村民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口腔检查等服务,发放健康知识与政策宣传册,赠送文创作品;为 20余位儿童及青少年开设健康课堂,普及溺水急救、心肺复苏等知识,一对一指导确保规范。

染韵传情匠心共铸

实践团沿红色文化足迹赴肇兴侗寨,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学习。提前设计“民族团结”主题底稿,在其团队指导下体验蜡染制作:勾勒线条、蘸蜡绘图、靛蓝浸染、脱蜡漂洗,历经 8小时完成三幅原创作品,过程中彰显的团队协作精神映照民族团结图景。与陆勇妹座谈,聆听其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故事,更激励了队员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决心。

霓裳共舞锦绣中华

在肇兴侗寨信团鼓楼前,实践团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汇演。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 T台秀展示侗、苗、彝等民族服饰文化;表演“爱我中华”手势舞、八段锦,传递民族团结情谊;穿插“民族团结故事汇”,用侗语、苗语、汉语演绎红色故事,提升居民对“民族团结”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段锦表演(龙茉雪 摄)

云播侗品青春助农

团队聚焦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7月 13至 14日在肇兴侗寨信团鼓楼侗品源、高屯街道开展三场直播带货,推介油茶、腌鱼、茯苓等特色农产品及非遗蜡染作品、当地特色白茶等。单次直播点赞达 24.8万,累计获赞 35.7万,总曝光超 1.1万人次,让特色农产品“潮”起来,助侗乡村民增收,架起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外界联结的桥梁。

籽结同心法润侗乡

实践团走进黎平县肇兴侗寨、高屯镇高屯社区和八舟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宣讲与普法宣传。针对 20余位儿童及青少年,以“石榴籽精神”为主题,通过鼓楼议事等场景讲述民族团结,组织知识竞答,开展编同心结、唱侗族大歌等活动,深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同时入户宣讲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法律知识,覆盖超百余人。

理论宣讲(李昊阳 摄)

寻迹黎平青春担当

实践团沿红军长征足迹参观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开端,旧址内陈旧煤油灯、狭小会议室等实物,结合讲解员介绍,让队员深切感悟“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大家表示,青年应传承此精神,以“敢闯新路”破局,以“敢于突破”立身,以“敢于胜利”蓄力。

参观黎平会议会址(龙茉雪 摄)

实践团足迹遍布侗乡,从非遗传承到健康服务,从普法宣传到红色研学,绘就“医暖侗乡、非遗传承、民族联欢、直播助农、法治宣讲、红色教育”六维图景。队员们深刻体悟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用医者仁心守护乡村健康,以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中绽放光彩。(陈柄宇)

【责任编辑:蒋俊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