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群体保障安全网要“一个都不能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零工群体保障安全网要“一个都不能少”

2025-07-22 10:5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街头穿梭的明黄、亮蓝外卖骑手,是城市搏动的新兴血脉,手机里“订单即将超时”的提示,奏响着他们的生存节拍。当“外卖骑手领跑蓝领收入榜”成为热点,其月入过万的光鲜亮丽引人瞩目。然而,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隅——如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凌晨刺骨寒风中蜷缩的零工们,构成迥异的图景。他们蹲守在市场角落,脚边的硬纸板写着“瓦工、日结”、“55岁,看夜150元/12小时”,(信息来源:马驹桥劳务市场调研、中介招工公告及工人访谈)苦苦等待一份微薄且不稳定的日薪,勾勒出灵活就业市场下冷暖交织的残酷浮世绘。

两大群体的生存现实,鲜明揭示了零工经济图谱中的“冰火两重天”。数据清晰展现了这条鸿沟:外卖骑手平均时薪达到33.6元,比建筑工人高出40%,位列蓝领第一梯队。(信息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 《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骑手李强稳定的9000元月收入,是城市中这一群体的常见水平;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马驹桥市场中如王德顺般的零工,为一份仅120元的工地彻夜看守工作(薪资最低工种之一)需要苦苦蹲守数小时。外卖骑手这份曾被视作过渡性的职业,已悄然重构了劳动力价值的序列。

当“灵活就业”成为数亿人的共同标签,网约车司机、代驾员、家政服务员与街头零工的身影,却深陷于“越忙碌越贫穷越孤独”的怪圈。这种“穷忙孤”,并非惰性的代价,而是时间被无限切割、保障被彻底悬置、健康被持续透支的被迫“献祭”。当司机的座驾也是他的卧室乃至病房,当零工们的纸板牌诉说着高龄低薪,所谓灵活就业的“自由”,不过是精密系统为贫困循环披上的一层虚幻外衣。这种结构性困境揭示,“灵活性”本身并不能赋予平等的尊严与安全感,反而编织了难以挣脱的生存罗网。

外卖骑手收入登顶蓝领金字塔

过去十年间,中国蓝领群体月均收入从2013年低位增长至2024年的6150元,累计增幅114.4%,年均增速达7.2%,约为白领群体增速(2.8%)的2.6倍。这一“激浪式增长”使蓝领与白领的收入差距从2.17倍收窄至1.37倍,彻底扭转了劳动力市场的传统价值序列。2024年,以月嫂(9302元)、货车司机(8751元)和外卖骑手(7496元)为代表的技术型蓝领跻身收入前三甲,其中外卖骑手收入同比增速超10%,成为蓝领阶层跃升的典型符号。

信息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

收入增速的“剪刀差”本质是产业结构变革的缩影。当金融、地产等传统白领行业陷入停滞(2024年白领薪资仅微增0.1%),以即时配送为代表的新消费业态却持续扩张:2024年即时物流订单量突破480亿单,同比增长近15%。(信息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2025年将超560亿单,外卖骑手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平台经济通过数字化调度与算法优化显著放大劳动价值——外卖员时薪达33.6元/小时,比建筑工(24元/小时)高出40%,平台岗位时薪可达传统行业的1.26倍。这种效率红利推动骑手等新蓝领群体突破职业天花板,而白领则陷入“数字化挤占”的存量博弈。

信息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

外卖骑手的收入分化印证了零工经济中“高效能者通吃”的分配逻辑。美团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介于7230元至10100元之间。特别地,乐跑骑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月均收入达到了12593元,比普通众包骑手高出3800-4500元,差距达43%~65%。这种分层源于技术护城河的构建:乐跑骑手通过路线优化、时段选择与服务响应速度的精细化运营,实现单效最大化。三四五线城市的技能溢价尤为显著(收入差距达64.7%),凸显低线市场对高技能劳动者的稀缺性溢价。未来三年,随着工业互联网渗透率突破45%,掌握复合技能的“智能工匠”薪资或全面反超初级白领,重塑职业价值坐标系。

技术在此进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劳动生产工具,又是洞见劳动价值的“显微镜”,亦是放大其价值的“放大器”。算法将骑手的经验、应变力和路线规划智慧精确量化为“技能溢价”,标志着零工经济从“纯体力消耗型”迈入了“技能资本化”的新阶段。这一转型为破解其他零工领域保障困境提供关键路径——通过构建技能认证体系标准化非标劳动,借助算法透明化保障定价公平,依托人机协作释放劳动创造力潜能。未来的劳动价值竞赛必将属于善用技术杠杆放大人类智慧的先行者,掌握复合技能的蓝领劳动者薪资或将全面反超初级白领。

信息来源:综合企业财报、行业研究及实地调研访谈三方数据

平台从业者职业满意度更高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平台经济已成为吸纳多元就业的重要渠道。它的一大优势在于,通过技术工具显著降低了传统就业对学历、经验等硬性要求。同时,平台的匿名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性别、年龄等身份标签的影响,为农村流动人口、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新路径。然而,像外卖骑手这样的平台职业,虽然“入门易”,但要“做好”却面临挑战。体能消耗、专业技能要求、心理承受力以及合规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实际的“高胜任门槛”。

尽管如此,研究显示,外卖骑手职业在多个关键维度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使其满意度在蓝领岗位中名列前茅。具体而言,它在收入增长潜力、职业包容度、劳动自由度以及技术赋能程度等方面,普遍优于其他蓝领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综合竞争力。尤为突出的是其灵活的接单机制和即时收益反馈系统,这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正向激励循环,让骑手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付出与回报的关联。

这种优势在与传统蓝领岗位的对比中更为明显。例如,月嫂虽然收入较高,但常常面临高强度的身心压力和复杂的客户关系困扰;制造业工人则普遍受限于较低的劳动自主性和相对狭窄的职业发展前景;建筑工人更是需要应对艰苦的作业环境、安全风险以及超强的体力负荷。这些传统蓝领岗位的不足之处,恰恰从反面凸显了平台经济从业者(如外卖骑手)凭借数字化赋能所享有的独特优越性——特别是在灵活性、即时反馈和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

信息来源:零工经济研究中心《外卖骑手就业友好型发展研究报告》

高强度劳动与微薄收入倒挂

在零工经济的洪流中,网约车司机、家政工及日结零工等群体深陷一场无声的生存悖论——“越拼命奔跑,越坠入贫困”。他们用透支的健康换取勉强糊口的收入,在保障不足、职业风险与精神孤岛的围剿下,陷入“劳动越密集,生存越脆弱”的恶性循环。

信息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

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4小时,虽然表面上月流水可能达到1.2万元左右,然而,在扣除高昂的油电成本、车辆折旧损耗以及繁杂的平台费用后,司机实际到手的净收入往往不足5000元。冰冷的数据揭示了行业的凛冬:合肥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警示指出,2024年前11个月,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仅接单11.5单,空驶率却高达45%;更残酷的是,近八成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营收整体呈现断崖式下滑。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28个主要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日均收入情况显示,司机平均小时收入(IPH)为27元左右,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2.90%。面对成本的不断蚕食和收入的持续缩水,司机们只能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别无选择地依赖更长的工时和更深的疲惫来勉强维系收支平衡的假象,用燃烧的生命时长换取车轮的转动,彻底陷入“用命换钱”的绝境,曾经“勤劳致富”的朴素信念,在此刻竟沦为沉痛的黑色幽默。

信息来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2024年全国网约车市场年报》

在家政行业令人心酸的现实是,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第三条】。然而,高达97%的家政服务从业者每日工作时长超过这一标准,其中77%的从业者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甚至更久。他们几乎全程处于待命状态,零星的碎片化休息对他们而言近乎奢望。这份工作的劳动强度并非偶然间歇,而是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且难以分割:月嫂需要全天候响应母婴的需求,分秒不敢松懈;而普通家政工为了生计,每日不得不辗转于多个雇主家庭之间,日复一日地工作11小时以上,换来的是平均仅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为了维系沉重的收入来源,许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的工人不得不长时间工作,牺牲饮食和睡眠,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他们经常久坐或疲劳驾驶穿行城市,这导致了职业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的高发,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更令人心碎的是,他们不得不以家庭陪伴为代价:错过孩子成长的点滴,在亲人需要时被迫缺席。这种“隐形缺席”,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愧疚烙印——为了勉强攥住生存的一线机会,他们不惜牺牲了最为珍贵的情感纽带。这些冰冷工时数据背后,是3000万劳动者被折叠的人生——他们被迫用健康折旧费、情感违约金、风险自担金,补贴着城市中产的“品质生活”。

信息来源:综合招聘平台数据、问卷调研、及行业访谈情况梳理

在马驹桥的寒夜与三和的烈日下,零工经济的绞索正以另一种方式勒紧劳动者的咽喉——这里没有车轮的转动与家庭的羁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醒的坠落”:日结工资的即时满足背后,是工时与生存成本倒挂的残酷算术。

马驹桥的零工们蜷缩在改造的“暖心市场”里等待夜班,物流分拣、超市搬运的活计常需连续劳作12小时以上,换来150元的日结薪资。表面看,春节留京补贴让日薪短暂跃升30%,但扣除15元通勤大巴费、10元一顿的街头面条和800元月租的群居板房后,日净收入不足150元。更冰冷的现实是,66%的撮合成功率意味着超三成零工终日无活可干,而即便成功上岗者,每月实际工作日仅15天左右——所谓“月入3000元”的幻象,需以单日搬运5吨货物、在3℃冷库中汗透衣背的生理损耗为代价。手指因折叠数百只塑料筐红肿皲裂,却舍不得买一管8元的药膏,“腰肌劳损是勋章,忍到干不动就回老家”成为工棚里的黑色共识。

信息来源:零工经济研究中心《外卖骑手就业友好型发展研究报告》

而在深圳三和,这种状态被压缩至更极致的刻度:“大神”们用“干1天歇3天”的生存公式对抗工厂流水线的异化,却落入了更为深邃的生存困境。快递分拣的100元日结工资,需要承担被称为“挂逼套餐”的极低生存开销:4元清水面条提供1200卡路里热量,2元2升的“大水”维系脱水边缘的身体,10元通宵网吧座位替代床铺——若依据每日最基本的生存开销32元来计算,他们不得不辛勤劳作三日,以换取接下来九日“躺平”的权利。但“自由”的代价是身体的加速溃败: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胃穿孔高发,网吧久坐诱发静脉曲张,而比肉体溃烂更致命的是社会关系的断裂。

当河北籍工人老刘摔断双腿后,唯一能依靠的竟是零工市场替他维权讨回的12万元赔偿金,而多数“三和大神”的通讯录里,早已删除了“父母”的号码。这两类零工群体共同构成当代雇佣关系的“暗面辩证法”:马驹桥的规范市场试图用免费早餐和维权服务缝合伤口,却难掩集体报酬幻象下,半数零工在房租与罚款的夹缝中挣扎于2000元生死线的焦灼;三和的“躺平哲学”看似逃避异化劳动,实则是日结150元背后,12小时劳作换取12.5元时薪对劳动价值的终极嘲讽。他们的存在撕开了发展叙事的裂缝——当零工经济通过市场压榨、法律规避与生存成本转嫁将劳动者原子化为“即用即弃”的耗材,所谓“勤劳致富”便成了系统性的谎言。

正是这些用骨缝渗入机油、指节嵌入布屑的劳动者——在凌晨四点康乐村缝纫机的哒哒声里,在揭阳至潮州招工班车摇晃的座位上——不惜以半月板磨损为代价赶制时装订单,用听力衰退的代价换取皮革车间的计件工资。他们用血肉浇筑成流水线上的工业景观,却只能在城中村胶囊房中吞咽止痛药。那些被压缩成流水线倒计时的如厕喘息、永远缺席子女家长会的视频通话、新农合报销单上自费栏的空白,早已将“灵活就业”幻象撕扯成一纸残酷的生命收支明细:当广州服装零工日均劳作14小时致收入腰斩、深圳三和劳工平均寿命仅58岁的阴影笼罩,他们透支生命时长所维持的,不仅是全球供应链的运转齿轮,更是一套将人体机能折旧率转化为增长曲线的精密算法。而所有藏进汇款单里的“抱歉啊娃”,所有在工伤诊断书上颤抖的签名,都在无声诘问:何以那些最用力托举生活的人,反而成了被生活压垮的无声分母?

零工群体的保障亟需一张无死角安全网

当外卖小哥获得养老保险引发一片喝彩时,我们是否更该追问:这份本该是每位劳动者应得的“老有所依”保障,为何竟成了需要被“点赞”的“少数幸运”?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关注点是否被过度聚焦?环顾四周,那些同样负重前行、默默支撑社会运转的身影——他们真实的保障状况往往被忽视,其境遇更令人揪心:一位五十岁的月嫂,怀抱雇主家新生儿小心下楼时失足受伤,高昂的手术费用却只能独自咬牙扛下,因为她所在的行业,工伤险覆盖率低至不足一成;一位年迈的保洁阿姨,经年累月弯腰劳作换得生计,微薄的6%健康险却要直面高达27%的职业病风险侵袭;还有沉默站岗的保安大叔,六成以上在岗时身无任何保障,这份坚守暴露在风险的“真空地带”。这才是被掌声遮蔽的、更广阔的蓝领群体保障现状的全景图:它布满刺眼的不公与亟待弥合的裂缝。为外卖骑手的进步鼓掌时,我们不能忘记——这掌声更应该唤醒对所有默默付出者“应得而未得”的保障权利的普遍关注与切实行动。聚焦个别幸运儿固然值得,但目光所及,应是更多同样辛劳却保障缺位的“大多数”。

这片刺眼的荒漠,非一日之寒,根植于三重冰冷的现实撕裂:一是“保障孤岛”与“荒漠”并行。新业态如外卖员“工伤、养老、商业”三险相对周全,成为耀眼孤岛。孤岛之外,是月嫂、保洁、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代驾员、高龄家政等服务业深陷的保障荒漠。他们终其一生暴露在高职业风险中,晚年的健康问题,往往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扛”。二是“收入断崖”撞上“健康高耗”。55岁以上的月嫂,收入常跌至壮年时期的不足两成;网约车司机高峰期后的收入也可能骤缩至峰值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职业带来的健康耗损却在无情飙升——货运司机近半的微薄收入需填进医疗费用的窟窿,网约车司机此项支出也高达41%。三是“转型无路”者保障最“赤裸”。最难以转行、失业阴影如影随形的月嫂、保洁,恰恰也是各类保障覆盖率最低的群体。即便是建筑工这类看似“易于转型”的职业,其工伤险覆盖率也仅四成左右,面对高龄从业者的事故风险,保障形同虚设。这无异于让最脆弱的肩膀,去扛最沉重的雷击!

信息来源:综合招聘平台数据、问卷调研、及行业访谈情况梳理

面对蓝领群体深陷“老无所依、病无所依”的结构性困境,零散的修补措施已然杯水车薪,难以奏效。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将“外卖员模式”的微小火种,培育成燎原大火,精心编织一张覆盖每位劳动者全生命周期、普惠性的安全网络:一是扣紧责任链条,平台经济不可“甩手”。平台经济在收割市场红利的同时,必须为从业者的未来承担应有责任。亟须强制性要求网约车、网约家政等行业,将养老、工伤保险覆盖延伸至高龄从业者。绝不能容忍那些曾为平台辛勤付出的身影,在体力不支之时便被冷酷地“边缘化”,最终沦为无人问津、老无所依的孤寡之人。二是为零工“织网”,兜底悬浮风险。为大量游离于传统社保体系之外的临时工、兼职家政、流动保洁等零工群体,创新设立“零工综合保障池”。构建由政府引领、平台(用工主体)合理分担、个人小额投入的机制,打包覆盖工伤、急病、意外等时刻悬于顶的风险利剑,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保障强度匹配风险,终结“一刀切”不公。统一的保障标准面对千差万别的行业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不公。必须依据行业真实风险特性,动态调整保障强度与范围:将建筑工人的工伤险覆盖面扩大,确保至少80%以上的职业风险得以有效保障;为货运司机等慢性病、职业病高发群体增设专项健康附加险;为月嫂等提供特定的意外与健康保障方案……使保障的力度与劳动者付出的汗水及健康代价相匹配,彰显真正的公平与尊重。

“蓝领保障的普惠性”,绝非一句漂亮的空话。它的本质,是让清扫过每一条街道的扫帚、托举起每一个新生命的臂弯、穿越过每一条高速的方向盘、擦亮每一扇窗户的背影——都能在历经岁月风霜后,拥有一份不为医药费所困、不为养老所忧的安心与尊严,过上挺直腰杆的体面生活。外卖员的养老试点,如同点燃了一星火光。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这星火燎原,驱散所有蓝领角落的暮色寒凉,为他们流淌的每一滴汗水,构筑一个安心停靠的温暖港湾。

零工经济的终极课题,或许并非是“谁在收入榜上领跑”,而是每一位奔跑的劳动者,能否在奔跑的途中、在停下脚步的那一刻,真切地触及那份应得的尊严与安稳。真正的社会进步,始于承认每个劳动者不可再生的生命时长与健康价值,终于将制度化的关怀与尊严,赋予那些在黎明前唤醒城市、在深夜守护万家灯火的人。当政策制定者、公共平台与个体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破壁合力,终将让曾经写满无奈与彷徨的马驹桥零工们的“日结”纸板招牌,被一份坚实的保障承诺所取代。(作者:罗峰)

【责任编辑:蒋俊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