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顺:一位皮雕手工艺人的成长之路
1.从技术工作者到工艺创作者
许广顺,江西德兴人,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结构制图与材料加工制作,这段经历让他习惯于精确控制尺寸和形态,练就了良好的空间感和构图能力。工作之外,他一直对手工材料特别敏感,尤其喜欢木材、皮革的天然质感。
大概在2004年左右,在一次工艺品展上,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皮雕作品,那是一张牛皮制成的浮雕挂饰,图案层次分明、线条细腻,立体感极强。他深受触动,当即购买了基础工具与材料开始自学。
初期因缺乏系统教学,他一边查找国外视频资料,一边自己反复试验,练习如何转图、下刀、控水、染色,失败率极高,一张完整的皮面,常常因为一次染色失败或刀路偏移就报废。他不急于出成品,而是大量练习基本功,先后尝试制作钱包、腰带、刀鞘、小挂件等小型物件,不断熟悉皮革的反应和工具的性能。
经过数年坚持,他逐渐从基础练习转入主题创作,能独立完成结构复杂、色彩丰富、层次明确的皮雕作品,风格也逐步稳定。
2.技法流程与工艺探索
皮雕是一门细致入微、极度依赖手工技法的艺术。许广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稳定成熟的工艺流程,每一步都经过严格打磨:
•选皮与转图:他通常选择进口植鞣牛皮,皮质紧实、有韧性,适合深压雕刻和多层染色。每次创作前,他会反复修改图稿,直到线条自然、构图合理。将图样转印到湿润的皮面后,才能正式开始雕刻。
•刻刀雕刻:下刀时既要稳、准,也需讲究轻重缓急。他使用旋转刀划出主线,然后用各种V型、U型或圆凿工具,依图层处理羽毛、皱褶、毛发、金属感纹理等,每个细节都靠一刀一刀慢慢敲出来。
•压印与背景处理:为增强画面立体感,他采用多种压模工具打出质感,如网格、颗粒、砂面、波纹等背景肌理。同时他也自制模具,定制专属纹路,比如细毛纹、动物皮褶等。
•染色工艺:染色是决定视觉效果的关键工序。他会提前进行小块测试,掌握皮革对染料的吸收状态。染色多采用复合技术:先底染出主调,再通过喷染、刷染、叠染处理明暗过渡,最后用干刷或刷粉技术突出高光与边缘立体感。
•热塑与定型:部分立体作品如鹰翅、牛角、鹿耳等需用热风工具进行塑形,使之自然翘起或凸出。他用手捏出弧度,再定型冷却,保证自然过渡不变形。
•封蜡与保护:作品完成后,他使用多种封层材料处理表面,有的上油、有的打蜡,既保色,也提升光泽与手感。
他常说:“皮雕不能靠快,工序走快一步,结果就要重来。”一件完整作品,从设计到封蜡,周期通常为十天至三周不等,全程独立完成,绝不交由他人代工或批量制作。
3.坚持手工创作与技艺沉淀
许广顺的工作台,是他日常坚持和技艺沉淀的缩影,他每天固定投入时间打磨基本功:练刻线、刷染料、试工具,他的工具按功能整齐分区:左边摆刻刀、右边放打模器,染料与涂层剂则按照色系排开。他喜欢亲自打磨刀具,保持锋利,认为“刀钝了,手感就变了。”
他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做流水线、不复刻同款。他认为手工艺的价值就在于每件作品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动物、人物、器具、场景,多为写实风格。他善于表现毛发与羽毛细节,线条干净、层次清晰,染色控制极细。他也擅长在画面中构造动态感,例如捕食瞬间的猛禽、凝视前方的老牛等,都通过雕刻与染色强化形态张力。
在与年轻学徒交流中,他不拘于讲“技法高低”,而是更注重态度,他常说:“皮雕这活儿,不是看谁做得快,是看谁能把一件事做到稳、做到准、做到十年如一。”
他希望未来能推动皮雕技艺更系统化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既古老又现代的技艺,也鼓励年轻人耐住性子,找回用手打磨时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