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的成就、挑战与前景
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双碳”战略目标落实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仍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回收利用质量效益有待提升、新兴废弃物回收难题凸显等现实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更高效地循环利用资源,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一、发展成就显著,资源回收体系实现量质齐升
过去五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回收总量快速攀升。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已超过4亿吨,回收总值约1.34万亿元。庞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中废钢铁依然是回收量较大的品种,废纸、废塑料等主要品种的回收利用量稳步提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量更是屡创新高,2024年全国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量达到约2.2亿台,同比增长近16%。在报废机动车、废轮胎、废旧电池等领域,近年回收处理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这些成果表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正在不断壮大,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策驱动成效显著。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将循环经济纳入重要战略规划。“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两网融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实施,有力推动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各部门持续出台配套政策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近两年,中央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促进政策,在财政支持和消费端激励下,全国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速完善。近年新组建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中央企业“国家队”投入运营,通过整合优化行业资源,增强了行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运营能力。在政策引导下,各地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参与农村回收网络建设,大中城市普遍建立起社区回收站点和智能回收设施,正规回收渠道不断下沉拓展,全社会资源回收率稳步提高。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做大做强创造了有利环境。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增长,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日益完整高效。从废旧物资的收集、分拣到加工、再制造,各环节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各地纷纷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和集散交易中心,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区域性回收利用产业集群。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再生资源基地,浙江要求杭州、宁波、嘉兴三大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在2025年产值突破250亿元,四川内江建成再生铝产业园利用报废汽车零部件生产高端铝材,每吨再生铝产品能耗仅为原生铝的5%。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领域,专业化拆解基地大量涌现,零部件再制造和材料回收率不断提高;以湖北襄阳基地为例,年拆解能力达5万辆,零部件再制造率已达到65%。再生资源产业与钢铁、有色、造纸、塑料加工等下游制造业的衔接更加紧密,循环利用的产品质量提升,使再生原料在工业原料供应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这种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不仅提高了废弃物再利用效率,也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企业。
技术创新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强大支撑。传统“粗放密集型”的回收方式正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各类智能化分拣技术、高效再生处理工艺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回收处理效率和再生产品品质。在废塑料分拣方面,国内已投入使用AI视觉识别和机械臂自动分拣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精准识别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将不同材质、颜色的塑料自动分选,分选纯度达到95%以上,大幅提高了再生料品质,每吨高纯度再生塑料的市场价值显著提升。在危险废物资源化方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攻关的超临界水氧化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含油污泥等复杂废弃物的99%以上有机物去除率,相关示范工程正在推进。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为更多“疑难杂症”式的废弃物(如锂电池、电路板、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提供了高效环保的处理方案。
整体而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升级。在政策扶持、市场拉动和技术驱动的多重作用下,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海量废旧物资通过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问题导向发力,破解再生资源利用难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存在的短板和困难。目前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与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一方面,城市社区已逐步建成较完善的回收网络,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依然薄弱,许多乡村缺乏规范的回收站点和人员。不少农户的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由于无处交投,只能就地焚烧或掩埋,造成环境隐患。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社区间回收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水平也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不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聚集了大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产值,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额,而西部偏远省份的再生资源回收基础设施覆盖率仍较低。部分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成本限制,废旧物资往往难以跨区域流通利用,当地的回收利用产业长期滞后。这种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全国范围内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参差不齐。
回收质量和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的质量控制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在废弃物源头分类和收集环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仍待提升,相当比例的可回收物混杂在生活垃圾中未被有效分拣出来,或在回收过程中被污染、损坏,导致实际能够高质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废纸和废塑料为例,如果前端分类不到位或夹杂过多杂质,将严重影响后续再生利用质量。另一方面,行业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量“小散乱”回收网点技术设备简陋,回收处理过程不符合环保和质量标准,甚至出现二次污染问题。例如,一些不规范的废旧电子拆解、小型炼金属作坊在处理过程中排放有害物,既损害环境又降低了可再生材料的纯度。
再利用效率偏低。尽管我国废钢铁等高价值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较高,但整体来看,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废弃物尚未实现充分循环利用,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低附加值或回收处理成本高的可回收物由于经济性差,回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橡胶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长期偏低。废旧玻璃因重量大、收益低,收集和运输成本高,不少地区缺乏专门渠道回收,往往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另一方面,即便回收到的可用资源,在再生利用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某些再生加工企业技术工艺落后,对原料利用不充分,造成二次损耗。例如,部分废塑料仅被降级回收用于低端制品,无法替代高质量原生塑料,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资源循环的价值。再制造领域也面临类似困境:许多可再制造利用的旧设备、零部件因缺乏回收渠道或技术支撑,未能进入循环再利用环节。总体而言,我国全社会的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仍然不高,距离建设高效率的循环型经济体系还有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在城乡覆盖、质量管控、利用效率和新兴品类应对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这些挑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资源循环利用潜力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愿景。
三、立足长远谋划,绘就再生资源发展宏图
迈向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未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事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绿色转型和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必须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围绕高质量发展、智能绿色技术、国际协作三个方面,我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展望如下:
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资源循环效益。摆脱过去单纯追求回收量的粗放模式,未来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过程。一方面,要提高回收环节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回收行业集约化经营。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业联盟等方式整合“小散乱”资源回收网点,形成覆盖广泛、管理规范的回收网络“骨干”。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职业化,提升基层回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建立再生材料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对废钢、废塑料、再生橡胶、再生纤维等主要再生产品制定统一的质量等级规范,确保再生原料稳定可控。完善绿色供应链和质量追溯机制,引导制造业企业提高对再生原料的信任度和使用比例。例如,在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推动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发挥大型企业对循环利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明确生产企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废弃处理的责任。通过押金返还、逆向回收物流补贴等激励措施,提高废旧产品的回收率和可用性。总体而言,未来要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既要扩大循环利用规模,更要注重提高每一吨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真正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循环高效、安全、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推动智能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将是驱动未来循环利用体系变革的中坚力量。我国应持续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科研创新的投入,攻克一批制约高效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瓶颈。在废物分拣领域,要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的深度应用,开发更灵敏高效的自动分拣装备,提升混合废弃物的分选纯度和速度,降低人工成本。在再生加工领域,着重支持绿色低碳再生工艺研发,例如废塑料的化学解聚循环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品纤维化再利用技术、废旧电池的高值提取及材料循环技术等。针对光伏组件、风电叶片这类新兴废弃物,提前布局专项科技攻关计划,尽快突破拆解、分离、材料再造等关键技术,避免其在未来造成新的环保负担。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循环技术创新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与此同时,用好数字化手段赋能产业升级,建设全国统一的再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标签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废旧物资从产生、回收到处理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智能调度,提高全链条运行效率。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该平台加强对回收利用活动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非法或低效行为。还应推广“互联网+资源循环”新模式,引导更多公众和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二手交易、捐赠闲置物品、预约上门回收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再流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有望率先迈入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效率卓越的发展新阶段,成为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增长点。
拓展国际协作,贡献循环发展“中国方案”。资源循环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事业,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为世界提供借鉴。未来应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循环经济的全球发展空间。一方面,要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纳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议程。针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废弃物处理能力薄弱的现状,我国可以通过技术援助、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本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培训专业人才,共享先进适用的回收处理技术和装备。这既能为当地创造环境和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相关企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资源循环治理机制的完善。深入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气候变化、海洋塑料污染等多边环境公约框架下的资源循环合作,提出中国倡议。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推动再生材料认证标准在国际上的互认,参与制定废旧电池回收、再生塑料利用等领域的全球规范。通过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和再生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促成全球范围内对再生资源使用贡献的科学计量和认可。此外,鼓励国内领先的循环利用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更高层次上配置再生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有序开展符合环境标准的再生金属、再生纸浆等贸易,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循环利用。通过以上努力,中国将在全球循环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贡献中国特色的智慧和方案。
展望未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事业前景光明、任重道远。在持续的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驱动下,到2030年,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将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更长远看,一个制度完善、科技先进、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正迈着坚定步伐走向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新时代,这不仅将极大增强我国资源安全和环境治理能力,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何嘉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