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党员背后的力量密码:解码新时代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
“10027.1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亿颗滚烫的初心在跃动,是525万个基层党组织扎根大地。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新时代的复兴巨轮,党员队伍为何能持续壮大?基层组织为何能坚如磐石?答案藏在“强基工程”里——它以思想为魂、队伍为肌、组织为骨,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底座”。
信仰是最牢的“粘合剂”。“强基工程”首要在淬炼思想根基。高校里,青年学子在“青马工程”中研读经典、走访基层,于实践中读懂“中国之治”的深层逻辑;企业车间,“微党课”把二十大精神拆解成生产指标里的奋斗方向,让创新动能在理论滋养中迸发;乡村地头,“农家书屋讲习所”用土话讲政策,让老乡从腰包鼓起来的变化里明白“振兴靠党”的道理;就连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党员,也在“流动党支部”的学习中,把“人民至上”的信念融入每一次准时送达。不同职业、年龄的党员,都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凝聚。当理论走出书本、融入日常,信仰便成了最牢的“粘合剂”,这正是一亿人同向而行的精神密码。
队伍是最硬的“冲锋队”。管好一亿人,既要划出“硬杠杠”,也要送上“暖心事”。划出“硬杠杠”,就是要让发展党员政治审查“过五关”,从思想到口碑层层严审;“三会一课”不打折扣,确保组织生活规范扎实;党纪教育“红脸出汗”,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筑牢防线;“负面清单”清退不合格党员,严守队伍纯洁性。这些铁规矩如校准的罗盘,让党员明晰底线边界。送上“暖心事”,帮老党员建立健康档案,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破解看病难题;为创业党员搭建银企平台,提供技能培训,给予政策支持。这些举措似暖阳,让党员感受组织温度。“硬杠杠”筑战斗力,“暖心事”激创造力,双向发力锻造出“拉得出、顶得上”的先锋队伍,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这是一亿党员挺膺担当的成长密码。
基层是最密的“承重墙”。525万个基层党组织,是遍布社会的“活力细胞”。浙江乡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农户抱团,把绿水青山变“共富银行”;上海社区,楼组党小组让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小事”有人管;深圳科技园,产业链党委串联企业党员攻克“卡脖子”难题。同时,新兴领域也不缺位:直播行业有“带货先锋岗”,网约车有“流动服务站”,真正做到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到哪里。这张网既能送政策到“最后一公里”,又能传群众呼声,让基层成为阻击风险的“桥头堡”、发展的“发动机”。这是一亿党员与群众同心同行的民生密码。
一亿党员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信仰、队伍、组织的质量聚合。“强基工程”筑牢思想地基、锻造队伍钢筋、搭好组织框架,构建成支撑中国发展的“政治大厦”。当一亿双手紧握,525万个堡垒矗立,中国式现代化便有了最可靠的保障。这,就是一亿党员背后的力量密码。(文/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罗田镇 张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