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珠坑乡:导师领航成长路,“三力”提升促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城县珠坑乡:导师领航成长路,“三力”提升促发展

2025-07-21 08: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的本领恐慌、经验不足等问题,连日来,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珠坑乡党委立足长远,精准施策,通过健全“导师制”落实“传帮带”机制,全面提升乡村干部的学习力、执行力、服务力,通过“三力”提升,为建设“和礼”珠坑注入澎湃人才动能。

精准结对,构建成长矩阵。珠坑乡构建起导师帮带体系。11名乡领导班子成员化身“成长引路人”,由分管领导作为行业干事导师,驻村领导作为所驻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力量导师,分别与70名乡机关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书记后备力量及50岁以下村干部精准结对。导师既负责专业能力提升和业务指导,又指导村级事务处理、群众工作方法和一线实践锻炼,确保培养对象在专业深度和基层广度上都能获得有力支撑。

“四带”赋能,淬炼实干本领。导师制绝非形式结对,而是实打实的“传道授业解惑”。珠坑乡明确导师“四带”职责,推动帮带走深走实。带思想,筑牢信念根基。党委书记与全体导师及组员逐一谈心谈话,导师每月与培养对象开展一次深度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补足精神之“钙”。带业务,提升专业素养。针对培养对象短板弱项,导师手把手指导宣传报道撰写、政策文件解读、具体业务操作。依托《乡村干部负面清单》,开展“个人自查+导师帮查”,精准画像找差距,建立问题、整改“双清单”,实行月度销号管理,确保问题真改实改、能力真提实升。带实践,锤炼攻坚能力。导师每季度带领培养对象共同解决一个村级发展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矛盾调解一线。鼓励并带领培养对象积极参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粮食生产、应急处突等重点工作,在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带作风,涵养为民情怀。导师每年深入培养对象家中开展一次政治家访,了解家庭情况,传递组织关怀,同时引导培养对象树立良好家风、涵养务实作风。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如何廉洁奉公、如何担当作为。

多维联动,搭建成长“快车道”。导师制并非独立运行,而是融入珠坑乡干部能力“三力”提升的大框架中,通过导师带领参与“三力”提升各类活动相联动,进一步提升“师生”融洽度。一是与“多元课堂”联动,导师结合干部讲堂、专题培训内容,进行个性化辅导和知识转化,帮助学员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与“擂台比拼”联动,导师指导培养对象在重点工作攻坚、能力比武、应急演练等“擂台”上放手一搏,在实战检验中加速成长,将导师传授的经验转化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三是与“服务舞台”联动,导师带领培养对象深入网格、参与“米茶夜话”、投身文明实践活动,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厚植为民服务情怀。

机制护航,激发内生动力。为确保导师制取得实效,珠坑乡配套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一是动态管理调整,建立结对名册动态管理机制,遇有人事调整自动变更,确保帮带关系不断档、培养工作可持续。二是强化结果运用,对表现优秀的培养对象,在年终绩效、评先评优、后备干部培养、重要岗位推荐上予以优先考虑,树立“能者上、优者奖”的鲜明导向。对帮带成效显著的导师,同样给予表彰激励。三是严管厚爱结合,将导师帮带成效纳入导师和培养对象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培养对象的年度考核情况作为评价导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珠坑乡导师制实施以来,成效逐步显现。一是队伍活力有效激发。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逐步解决了干部想不想干、想不想干好的问题,从“跟着看”到“抢着干”,从“不会干”到“学着干”“创新干”。二是能力短板加速补齐。通过导师精准指导和一线实践,干部们在应急处突、群众沟通、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遇事能办、提笔能写、上台能讲”的综合素养日益增强。三是作风根基更加牢固。在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乡村干部负面清单》的约束下,干部们纪律规矩意识、服务群众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持续向好。

珠坑乡导师制,以“精准结对”为起点,以“四带赋能”为核心,以“多维联动”为路径,以“机制护航”为保障,助力乡村干部“三力”提升,锻造出一批学习标兵、执行先锋、服务能手,重点工作推进更加顺畅,村级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和礼”珠坑品牌更加响亮。(文/黄锦)

【责任编辑:尹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