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子:青春新农人 筑梦夏课堂
当青花瓷的蓝遇见蛋挞的金黄,当吸管火箭载着童真飞向云霄,一群大学生在乡村的盛夏,写下了比骄阳更炽热的成长诗篇。7月18日,荆楚理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学院“新农人”志愿服务队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迎来最后一天。钟祥市长滩镇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蛋挞的甜香与《左手右手》的合唱声交织弥漫。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冰粉,眼眶微红地与志愿者击掌告别:“哥哥、姐姐,明年你们还来吗?”这一刻,十多天的汗水与欢笑凝成了孩子们记忆里永不褪色的“夏日限定”。
从拘谨到不舍:一场跨越年龄的“破冰”之旅
7月8日清晨,金星村的孩子们攥着衣角走进教室,眼神里满是好奇与羞怯。“我叫小雨,喜欢画画!你们呢?”志愿者胡幸钰蹲下身,将彩笔递到一个小女孩手中。一场以“认识旗帜”为主题的手工课,迅速拉近了距离。孩子们用红纸剪出五角星,贴在自制的国旗上,稚嫩的提问此起彼伏:“党旗上的镰刀是收割麦子的吗?”“我也能当少先队员吗?”
当“爱国”主题的爱心贴纸发下,10岁的李阳写下:“暑假我帮奶奶晒稻谷,晒得黑黑的,但奶奶笑了。”——价值观教育从抽象的文字,落地为孩子们指尖的温度。离别前的最后一课,当初那个躲在妈妈身后的男孩,已能高举亲手搭建的吸管火箭,在教室里奔跑欢呼:“看!我的火箭要飞到太空啦!”
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让千年智慧“活”在童趣里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在“绘青花瓷”课堂上,周杰伦的歌声引出了千年瓷韵。志愿者王梦娇展示着“麒麟献瑞”纹样,一个男孩突然喊道:“麒麟会发光!我要画守护月亮的麒麟!”转眼间,青花蓝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朦胧的飞天花、盘踞的龙纹、甚至“长了翅膀”的创意瓷瓶,让志愿者惊叹:“他们不是在临摹历史,而是在创造未来的文化!”
科技课堂同样迸发着奇思妙想。当孩子们戴上自制的VR眼镜,手机里的《最美中国》瞬间化作身临其境的奇观:“我站在长城上啦!”另一边,彩色吸管在桌上“生长”成风力发电机、棒棒糖城堡,甚至还有小组协作搭建出三层“抗震土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童真中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红色基因+安全守护:为成长铺就坚实底色
“军人叔叔冲进洪水里救人,他们怕不怕?”在“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课堂上,志愿者严会红用真实故事点燃了孩子们的热血。看完1998年抗洪纪录片,9岁的陈晓高举手臂:“我要学游泳!以后也能救人!”而抗疫故事分享环节,一个女孩小声说:“我记得穿白衣服的阿姨给我做核酸,面罩上全是水珠……”
安全教育则融入趣味游戏。模拟地震时,孩子们迅速钻到桌下护住头;面对“油锅着火”的考题,齐声喊出“盖锅盖!”;在暗箱实验中,他们亲手验证反光贴如何在黑夜“点亮”安全。当红色信仰与生存技能同时扎根,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便有了双重的铠甲。
青春之犁深耕希望的田野,信仰之光点亮乡村的星河。荆楚理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杨晖表示:这十几天,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一次爱心的播撒,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思政课。同学们以“青春之我”融入乡土中国,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儿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科学、文化、爱国的种子,也在实践中锤炼了“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这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样本,更是新时代青年躬身乡土、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上写就的厚重时代答卷!(荆楚理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学院 郝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