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模式 为民族地区职教普法融合发展树典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法治+”模式 为民族地区职教普法融合发展树典范

2025-07-19 15:0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以“法治教育 +精准育人 +协同治理”体系为有力抓手,紧密贴合国家、省委及州级普法文件精神,针对农牧村生源占比超60%、“十类特殊学生”集中的实际状况,历经三年不懈实践,成功实现校园安全事故“零发生”,学生违纪率大幅下降40%,已然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园安全的典型样本,其相关经验获得甘肃省委政法委的专题调研和会议推广,为同类学校树立了标杆。

锚定政策导向构建“三维普法”体系

政策引领,夯实法治教育根基。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严格遵循国家“八五”普法规划、省委“法治甘肃”建设要求以及州级民族地区普法文件,将《民族区域自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创新性地推出“315法治机制”,即每月雷打不动地开展3次主题班会、1次全校讲座、5次案例研讨,并精心配套《一分钟法律晨读》校本教材,成功促使法治教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学生法律知晓率高达95%,为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场景创新,让法治“触手可及”。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与合作市陇中驾校共建的驾校培训中心,建设了一个综合性的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可以沉浸式体验全场景的交通安全教育。理论教学区:智能交通法规学习系统+甘南典型事故案例库;模拟体验区:VR高原特殊路况驾驶(冰雪、急弯、陡坡)酒驾毒驾4D动感体验舱;大型车辆全息盲区演示;实操演练区:车辆涉水逃生模拟装置,高原急救技能实训室;地域特色教育模块:藏区道路安全专题(牧区摩托车、转场牲畜避让)高原极端天气应对(团雾、暗冰处置),汉藏双语导览系统;智能教育创新:这是全省首个搭载“AI驾驶行为分析系统”的警示教育平台。

学校全力建成集VR模拟法庭、高原法治案例展厅于一体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逼真还原“校园欺凌调解”“农牧区土地纠纷”等贴近民族地区生活的实际场景,巧妙运用民族地区熟悉的案例强化学生的法律认知。同时,在汽修、烹饪等12个专业实训中有机嵌入《劳动法》《食品安全法》,将行业法规巧妙转化为实操规范。在2025年的省级学生技能大赛中,该校学生凭借“法治 +安全”的独具特色一举斩获金奖,充分彰显了场景创新普法的强大力量。

分层干预,精准破解成长难题。依据州级特殊学生关爱政策,学校对摸排出的37名心理障碍学生、120名单亲/孤儿学生,逐一建立“一生一策”法治帮扶档案。由法治副校长亲自牵头,联合心理教师、班主任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将半军事化管理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实践深度结合,有效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经过努力,学生纪律遵守率大幅提升52%,帮助特殊学生重新走上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深化协同治理筑牢“家校社”防护网

百名教师进万家,普法延伸至草原。积极响应省委“法治宣传下基层”的号召,学校组织百名教职工利用暑期深入开展“农牧区法治家访”活动,足迹覆盖全州8县市。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监护责任,累计发放藏汉双语普法手册2000余份,成功打通民族地区法治教育“最后一公里”,将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家庭。

公安联动,织密校园安全网格。学校联合公安部门全面落实“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要求,建立24小时巡查、违禁品三级排查机制。近3年来,累计清理校园周边安全隐患12处。创新推出“法治副校长 +网格长”制度,精细划分教学区、生活区责任网格,实现对违规行为的“早发现、早干预”,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家长法治课堂,凝聚育人合力。每学期定期举办“民族地区法治家教”开放日,法治副校长运用藏汉双语深入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耐心指导家长识别校园欺凌、电诈风险。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家长超3000人次,全面筑牢家校协同防护网,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育人成效凸显形成可复制经验

升学就业双突破,法治护航成长路。2023级学生转段升学率高达94%,其中2名学生成功被甘肃警察学院录取;“十类特殊学生”行为转化率超80%,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违法行为实现清零。毕业生凭借“法治素养 +职业技能”的突出优势,就业率较同类院校高出15个百分点,部分学生更是凭借出色的能力进入本地企业担任安全管理岗,实现了升学与就业的双丰收。

模式获省级认证,辐射民族地区职教。学校凭借卓越的法治教育成果获评“甘南州法治示范学校”,班主任法治教育案例荣获省级职业教育能力大赛铜奖。“法治 +职教 +民族特色”的创新模式被《甘肃政法》列为先进典型,吸引州内3所职校前来交流学习,初步形成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普法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创新实践打造特色普法项目

法治情景剧与普法短剧共创。学校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派出所等政法单位,共同开展“法治情景剧与短剧共创计划”。由教师牵头组织学生,围绕校园欺凌、电信诈骗、劳动权益保护等真实案例,与法官、检察官、民警共同编写剧本。创作中,检察官详解法律条款构成要件与认定标准,法官指导司法审判流程呈现,民警分享案件处理实操经验;排练阶段,政法人员全程指导角色演绎,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强化角色代入感。目前已完成《校园欺凌的代价》等3部情景剧及2部普法短剧,校内演出反响热烈。

多平台传播与AI技术赋能。在传播推广方面,已将完成的情景剧和短剧视频上传至抖音、快手、腾讯视频、B站等各大网络平台,同步在学校官网、公众号等自有渠道推广,通过弹幕互动、评论抽奖等形式提升观众参与度。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引入AI技术: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形象的AI数字人普法主播,以藏汉双语24小时在线解答法律疑问、分析案例;借助AI智能分析数据,精准推送定制化普法内容;利用AI生成技术辅助创作更多普法短剧脚本,结合校园真实事件与民族地区常见法律问题,让法律知识更生动易懂,持续扩大普法覆盖面与影响力。

延伸多样化法治活动。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设置刑事、民事等案件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司法流程;利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线上法治讲座,实时解答法律疑问;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戒毒所、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强化警示效果;走进社区、农牧区家庭,针对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群众关切,结合《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开展讲解;真正构建起“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立体普法模式。(李伟)

【责任编辑:蒋俊辉】
返回顶部